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6-11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6-7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7-10页 |
1.2.1 激光激发超声的理论研究进展 | 第7-8页 |
1.2.2 激光超声的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 | 第8-9页 |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9-10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2 激光激励超声的理论分析及检测缺陷机理 | 第11-25页 |
2.1 激光超声的激发机制 | 第11-12页 |
2.1.1 传统激光超声激发机制 | 第11-12页 |
2.1.2 现代激光超声的激发机制 | 第12页 |
2.2 激光超声的检测方法 | 第12-14页 |
2.2.1 压电式换能器检测方法 | 第13页 |
2.2.2 零差干涉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2.3 激光超声的有限元理论分析 | 第14-24页 |
2.3.1 激光能量加载函数 | 第14-15页 |
2.3.2 数值计算单元的选取 | 第15-16页 |
2.3.3 热传导的有限元形式 | 第16-19页 |
2.3.4 热弹耦合的有限元形式 | 第19-23页 |
2.3.5 激光超声有限元求解流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带涂层金属表面裂纹缺陷检测的数值模拟 | 第25-52页 |
3.1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5-27页 |
3.1.1 模型的建立 | 第25页 |
3.1.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25-27页 |
3.2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瞬态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 第27-32页 |
3.2.1 无涂层时激光照射作用下的瞬态温度场 | 第27-29页 |
3.2.2 带涂层时激光照射作用下的瞬态温度场 | 第29-32页 |
3.3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产生超声波的数值模拟 | 第32-35页 |
3.3.1 无涂层时不同接收位置处的声表面波与全场波形图 | 第32-34页 |
3.3.2 带涂层时不同接收位置处的声表面波与全场波形图 | 第34-35页 |
3.4 涂层对声表面波信号的影响 | 第35-39页 |
3.4.1 涂层对声表面波时频域信号的影响 | 第35-38页 |
3.4.2 涂层对声表面波波速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 裂纹参数对声表面波时频域信号以及全场波形图的影响 | 第39-50页 |
3.5.1 表面裂纹对激光超声波的影响 | 第39-42页 |
3.5.2 表面裂纹深度对表面波时频域信号的影响 | 第42-46页 |
3.5.3 表面裂纹宽度声表面波时频域信号的影响 | 第46-5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4 带涂层金属表面裂纹缺陷检测的实验对比分析 | 第52-64页 |
4.1 实验系统及金属样板参数 | 第52-55页 |
4.1.1 实验系统 | 第52-53页 |
4.1.2 金属样板参数 | 第53-55页 |
4.2 实验结果与对比分析 | 第55-63页 |
4.2.1 有无涂层时的声表面波对比分析 | 第55-56页 |
4.2.2 不同接收位置处的声表面波对比分析 | 第56-58页 |
4.2.3 不同裂纹深度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8-59页 |
4.2.4 不同裂纹宽度的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4.2.5 裂纹作用下的透射波信号 | 第61-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