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前言 | 第10-11页 |
1.2 二氧化硅概述 | 第11-18页 |
1.2.1 二氧化硅的性质 | 第11页 |
1.2.2 二氧化硅的分类 | 第11-12页 |
1.2.3 微细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 第12-15页 |
1.2.4 微细二氧化硅的形貌和粒度控制 | 第15-16页 |
1.2.5 微细二氧化硅的应用 | 第16-18页 |
1.3 微细二氧化硅的改性 | 第18-20页 |
1.3.1 微细二氧化硅的改性剂 | 第18-19页 |
1.3.2 微细二氧化硅的改性方法 | 第19-20页 |
1.4 本课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工作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实验系统及测试方法 | 第22-32页 |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22-24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2 化学试剂 | 第23-24页 |
2.2 微细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1 微细二氧化硅的制备装置 | 第24页 |
2.2.2 微细二氧化硅的制备工艺 | 第24-25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2.3 产品测试方法 | 第25-32页 |
2.3.1 粒度分布测定 | 第25-26页 |
2.3.2 白度测定 | 第26-27页 |
2.3.3 吸油值测定 | 第27页 |
2.3.4 比表面积测定 | 第27页 |
2.3.5 形貌观察 | 第27-28页 |
2.3.6 活化度测定 | 第28页 |
2.3.7 粘度测定 | 第28-29页 |
2.3.8 沉降实验 | 第29页 |
2.3.9 水悬浮液pH值的测定 | 第29页 |
2.3.10 松装堆积密度测定 | 第29-30页 |
2.3.11 接触角测定 | 第30页 |
2.3.12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30页 |
2.3.13 红外分析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水玻璃/硫酸法制备微细二氧化硅 | 第32-48页 |
3.1 前言 | 第32页 |
3.2 原料的预处理 | 第32-33页 |
3.3 反应条件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1 水玻璃浓度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2 反应温度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3 沉淀剂滴速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 第35页 |
3.4 分散剂对二氧化硅粒度分布和形貌的影响 | 第35-38页 |
3.4.1 分散剂种类对二氧化硅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2 分散剂添加量对二氧化硅粒度分布和形貌的影响 | 第36-38页 |
3.5 乙醇对二氧化硅粒度分布、形貌和吸油值的调控 | 第38-40页 |
3.5.1 乙醇对二氧化硅粒度分布和形貌的影响 | 第38-39页 |
3.5.2 乙醇添加量对二氧化硅粒度分布和吸油值的影响 | 第39-40页 |
3.6 分散机理分析 | 第40-41页 |
3.7 阶段升温法制备微细二氧化硅 | 第41-45页 |
3.7.1 第一阶段滴酸量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 第42页 |
3.7.2 第二阶段升温时间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 第42-43页 |
3.7.3 第三阶段滴速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 第43-44页 |
3.7.4 二氧化硅的表征 | 第44-45页 |
3.8 阶段升温法反应机理 | 第45-47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水玻璃/氯化铵法制备微细二氧化硅 | 第48-61页 |
4.1 前言 | 第48页 |
4.2 滴料顺序对二氧化硅形貌的影响 | 第48-50页 |
4.3 分散剂对二氧化硅粒度分布和形貌的影响 | 第50-52页 |
4.3.1 分散剂加入量对二氧化硅粒度分布和形貌的影响 | 第50-52页 |
4.4 正交实验分析 | 第52-53页 |
4.5 陈化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1 陈化pH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2 陈化时间对二氧化硅粒径的影响 | 第54页 |
4.6 干燥方式对二氧化硅粒度分布的影响 | 第54-55页 |
4.7 二氧化硅的表征 | 第55-58页 |
4.7.1 二氧化硅的粒度分布和形貌 | 第55-57页 |
4.7.2 二氧化硅的结构 | 第57-58页 |
4.7.3 二氧化硅的比表面积 | 第58页 |
4.8 反应机理分析 | 第58-59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疏水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61-75页 |
5.1 前言 | 第61页 |
5.2 以硼酸酯偶联剂为改性剂制备疏水二氧化硅 | 第61-63页 |
5.2.1 正交实验分析 | 第62-63页 |
5.3 硅烷偶联剂为改性剂制备疏水二氧化硅 | 第63-66页 |
5.3.1 乙醇加入量对产品活化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5.3.2 改性剂加入量对产品活化度的影响 | 第64-65页 |
5.3.3 改性温度对产品活化度的影响 | 第65页 |
5.3.4 改性时间对产品活化度的影响 | 第65-66页 |
5.4 不同改性剂对二氧化硅改性效果的比较 | 第66-69页 |
5.4.1 沉降实验 | 第66-67页 |
5.4.2 水接触角的测定 | 第67-68页 |
5.4.3 改性二氧化硅的耐热实验 | 第68-69页 |
5.5 两步法改性机理分析 | 第69-72页 |
5.6 改性产品应用试验 | 第72-7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