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FLPs的安徽省油茶遗传变异的研究
| 致谢 | 第5-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主要符号表 | 第13-14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1.1 油茶简介 | 第14-16页 |
| 1.1.1 油茶概述 | 第14页 |
| 1.1.2 油茶的生物学特性 | 第14-15页 |
| 1.1.3 油茶的经济价值 | 第15页 |
| 1.1.4 油茶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1.2 遗传多样性 | 第16-17页 |
| 1.2.1 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 第16页 |
| 1.2.2 遗传多样性 | 第16页 |
| 1.2.3 遗传多样性检测 | 第16-17页 |
| 1.3 遗传标记技术 | 第17-21页 |
| 1.3.1 形态标记 | 第17页 |
| 1.3.2 细胞学标记 | 第17页 |
| 1.3.3 生化标记 | 第17-18页 |
| 1.3.4 DNA分子标记 | 第18-21页 |
| 1.3.4.1 RFLP标记 | 第18页 |
| 1.3.4.2 RAPD标记 | 第18-19页 |
| 1.3.4.3 SSR标记 | 第19页 |
| 1.3.4.4 ISSR标记 | 第19-20页 |
| 1.3.4.5 SCAR标记 | 第20页 |
| 1.3.4.6 SRAP标记 | 第20页 |
| 1.3.4.7 AFLP标记 | 第20-21页 |
| 1.4 遗传变异的量化 | 第21-24页 |
| 1.4.1 基本遗传参数 | 第21页 |
| 1.4.2 遗传变异的度量 | 第21-22页 |
| 1.4.3 遗传距离的无偏估计 | 第22-23页 |
| 1.4.4 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 | 第23页 |
| 1.4.5 基因流 | 第23-24页 |
| 2 引言 | 第24-25页 |
| 2.1 安徽省地理概况 | 第24页 |
| 2.2 安徽省油茶研究现状 | 第24页 |
| 2.3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5-30页 |
| 3.1 材料 | 第25-26页 |
| 3.2 方法 | 第26-30页 |
| 3.2.1 油茶基因组DNA提取 | 第26页 |
| 3.2.2 AFLP实验分析 | 第26-28页 |
| 3.2.2.1 酶切连接 | 第26-27页 |
| 3.2.2.2 预扩增 | 第27页 |
| 3.2.2.3 选择性扩增及引物筛选 | 第27-28页 |
| 3.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8-30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 4.1 预扩增 | 第30页 |
| 4.2 选择性扩增及引物筛选 | 第30-33页 |
| 4.3 安徽油茶的遗传多样性 | 第33-34页 |
| 4.4 安徽油茶的遗传结构 | 第34-39页 |
| 4.3.1 遗传分化 | 第34-35页 |
| 4.3.2 居群间遗传距离 | 第35-36页 |
| 4.3.3 聚类分析 | 第36-39页 |
| 5.讨论 | 第39-41页 |
| 5.1 安徽油茶的遗传多样性 | 第39页 |
| 5.2 安徽油茶的遗传结构 | 第39-40页 |
| 5.3 安徽油茶种质资源保护利用 | 第40-41页 |
| 6.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 附录 | 第48-70页 |
| 附录Ⅰ 油茶AFLP毛细管电泳图 | 第48-50页 |
| 附录Ⅱ AFLP反应规程 | 第50-52页 |
| 附录Ⅲ AFLP接头和引物序列 | 第52-53页 |
| 附录Ⅳ 安徽省油茶遗传多样性参数 | 第53-61页 |
| 附录Ⅴ 安徽省油茶遗传多样性参数 | 第61-69页 |
| 附录Ⅵ 试剂配置 | 第69-70页 |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