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金属氧化物基中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31页
    1.1 纳米材料概述第9-10页
    1.2 中空纳米材料的分类第10-15页
        1.2.1 一般空心结构第10-11页
        1.2.2 多层空心结构第11-13页
        1.2.3 蛋黄-蛋壳结构第13-14页
        1.2.4 铃铛型结构第14-15页
    1.3 中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第15-21页
        1.3.1 硬模板法第15-18页
        1.3.2 软模板法第18-19页
        1.3.3 自模板法第19-21页
    1.4 中空纳米材料的应用第21-25页
        1.4.1 催化第21-23页
        1.4.2 锂离子电池第23-24页
        1.4.3 气敏传感器第24页
        1.4.4 其他应用领域第24-25页
    1.5 CO催化氧化的研究背景第25-29页
        1.5.1 贵金属催化剂第26页
        1.5.2 载体对贵金属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26-27页
        1.5.3 非贵金属催化剂第27-28页
        1.5.4 CO催化氧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第29-31页
        1.6.1 选题依据与思路第29页
        1.6.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第29-31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31-37页
    2.1 实验原料与设备第31-32页
        2.1.1 实验原料第31页
        2.1.2 实验设备第31-32页
    2.2 材料的表征第32-34页
    2.3 材料的催化性能评价第34-36页
    2.4 碳球与金核碳球的制备方法第36-37页
第3章 Au/MnO_2空心纳米球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研究第37-56页
    3.1 引言第37-38页
    3.2 实验方案第38-39页
        3.2.1 MnO_2花状空心纳米球的制备第38页
        3.2.2 Au/MnO_2花状空心纳米球的制备第38页
        3.2.3 双层Au/MnO_2空心纳米球的制备第38-39页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39-55页
        3.3.1 催化剂的形貌与结构第39-50页
        3.3.2 催化剂的合成机理分析第50-51页
        3.3.3 催化剂性能评价第51-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铃铛型Au@MnO_2空心纳米球的制备和催化性能第56-71页
    4.1 引言第56-57页
    4.2 实验方案第57-58页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58-69页
        4.3.1 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第58-64页
        4.3.2 催化剂合成机理第64-65页
        4.3.3 MnO_2壳层厚度对催化性能的影响第65-67页
        4.3.4 煅烧温度对MnO_2空心球形貌和性能的影响第67-69页
    4.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5章 Au/CeO_2空心纳米球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第71-88页
    5.1 引言第71-73页
    5.2 实验方案第73页
        5.2.1 CS@CeO_2前驱体及CeO_2空心球的制备第73页
        5.2.2 Au/CeO_2空心球的制备第73页
    5.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73-86页
        5.3.1 Au负载量对催化剂的形貌与结构的影响第73-84页
        5.3.2 催化剂合成机理分析第84页
        5.3.3 催化剂性能评价第84-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6章 铈铁复合氧化物空心纳米球的制备与催化性能第88-104页
    6.1 引言第88-89页
    6.2 实验方案第89-90页
        6.2.1 CS@CeO_2前驱体及CeO_2空心球的制备第89页
        6.2.2 Ce_(1-x)Fe_xO_2空心球的制备第89-90页
    6.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90-103页
        6.3.1 催化剂的形貌与结构第90-99页
        6.3.2 催化剂合成机理分析第99-100页
        6.3.3 催化剂性能评价第100-103页
    6.4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04-106页
    7.1 主要结论第104-105页
    7.2 展望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QP钢在配分时的竞争机制及变形协调机理的研究
下一篇:延性金属材料准静态力学性能的球压头压入测算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