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内幕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6页 |
0.1 论文题目来源 | 第9页 |
0.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3页 |
0.2.1 内幕储层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0.2.2 研究区风化壳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3 研究区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0.3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0.3.1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0.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0.4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0.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1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0页 |
1.1 研究区位置 | 第16页 |
1.2 构造特征 | 第16-18页 |
1.3 地层特征 | 第18-20页 |
第2章 内幕区域位置 | 第20-24页 |
2.1 内幕区域位置的确定 | 第20-22页 |
2.1.1 物性证据 | 第20-21页 |
2.1.2 风化系数证据 | 第21页 |
2.1.3 试油证据 | 第21-22页 |
2.1.4 内幕区域位置 | 第22页 |
2.2 内幕区域位置的影响因素和发育模式 | 第22-24页 |
第3章 内幕火山岩岩石学及岩相学特征 | 第24-40页 |
3.1 岩石学划分方案 | 第24-25页 |
3.2 岩石学特征 | 第25-31页 |
3.2.1 次火山岩类 | 第26-27页 |
3.2.2 火山熔岩类 | 第27-28页 |
3.2.3 火山碎屑熔岩类 | 第28-29页 |
3.2.4 火山碎屑岩类 | 第29-30页 |
3.2.5 沉火山碎屑岩类 | 第30-31页 |
3.3 岩性测井响应特征 | 第31-35页 |
3.3.1 岩性成分测井响应特征 | 第31-33页 |
3.3.2 岩性结构、构造测井响应特征 | 第33-34页 |
3.3.3 岩性综合识别效果 | 第34-35页 |
3.4 岩相学特征 | 第35-37页 |
3.4.1 次火山相 | 第36页 |
3.4.2 爆发相 | 第36页 |
3.4.3 溢流相 | 第36-37页 |
3.4.4 火山沉积相 | 第37页 |
3.5 岩相地球物理响应特征 | 第37-40页 |
3.5.1 测井识别标志 | 第37-39页 |
3.5.2 地震识别标志 | 第39-40页 |
第4章 内幕火山岩地层格架展布特征 | 第40-52页 |
4.1 火山旋回划分和对比 | 第40-47页 |
4.1.1 火山旋回的识别标志 | 第40-41页 |
4.1.2 火山地层旋回的对比 | 第41-42页 |
4.1.3 火山旋回划分和对比的依据 | 第42-47页 |
4.2 岩性岩相时空分布特征 | 第47-52页 |
4.2.1 单井岩性岩相分布特征 | 第47页 |
4.2.2 剖面岩性岩相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4.2.3 岩性岩相平面分布特征 | 第49-52页 |
第5章 内幕火山岩储层特征 | 第52-58页 |
5.1 储集空间类型 | 第52-56页 |
5.1.1 孔隙 | 第53-54页 |
5.1.2 裂缝 | 第54-56页 |
5.1.3 储集空间含量 | 第56页 |
5.2 储层物性特征 | 第56-58页 |
第6章 内幕火山岩成岩作用类型及演化序列 | 第58-62页 |
6.1 成岩作用类型 | 第58-60页 |
6.2 成岩演化序列 | 第60-62页 |
第7章 内幕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 第62-72页 |
7.1 内幕火山岩储层控制因素 | 第62-65页 |
7.1.1 岩性岩相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62-64页 |
7.1.2 构造运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64-65页 |
7.1.3 溶蚀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 | 第65页 |
7.2 储层有利区预测 | 第65-72页 |
7.2.1 储层分类评价 | 第65-67页 |
7.2.2 裂缝展布特征 | 第67-70页 |
7.2.3 有效储层展布特征 | 第70-72页 |
第8章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