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28页 |
1.1 微乳液的概述 | 第12-16页 |
1.1.1 微乳液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1.2 微乳液表征及其载药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1.3 生物相容微乳液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 微乳液载药的概述 | 第16-19页 |
1.2.1 多酚类药物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微乳液的载药研究 | 第18-19页 |
1.2.3 生物相容微乳液的载药研究 | 第19页 |
1.3 本文的工作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1.3.1 本文的工作意义 | 第19-20页 |
1.3.2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8页 |
第二章 O/W型载药微乳液的抗氧化和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第28-50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2页 |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9页 |
2.2.2 相图绘制及电导率测定 | 第29-30页 |
2.2.3 溶解度测定及样品配置 | 第30-31页 |
2.2.4 微乳液表征 | 第31页 |
2.2.5 体外释放 | 第31页 |
2.2.6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2.3 结果与讨论部分 | 第32-45页 |
2.3.1 Tween80/香叶醇/醇/H2O体系 | 第32-41页 |
2.3.2 Brij97/异丙醇/乙酸异戊酯(或乙酸乙酯)/H_2O体系 | 第41-45页 |
2.4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第三章 基于S1570和NaDC的载药双连续微乳液的抗氧化性能和体外释放研究 | 第50-76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4页 |
3.2.1 药品与仪器 | 第51页 |
3.2.2 相图绘制与电导率 | 第51页 |
3.2.3 溶解度测定 | 第51页 |
3.2.4 载药样品配置 | 第51-53页 |
3.2.5 红外表征 | 第53页 |
3.2.6 抗氧化活性测定 | 第53页 |
3.2.7 体外释放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部分 | 第54-72页 |
3.3.1 相行为及电导率研究 | 第54-55页 |
3.3.2 溶解度测定 | 第55页 |
3.3.3 分子间相互作用 | 第55-58页 |
3.3.4 抗氧化行为研究 | 第58-65页 |
3.3.5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 | 第65-72页 |
3.4 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第四章 Tween80/IPM/H_2O体系构筑聚集体的研究 | 第76-90页 |
4.1 引言 | 第76-7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4.2.1 药品与仪器 | 第77页 |
4.2.2 相图绘制 | 第77页 |
4.2.3 载药样品制备 | 第77-78页 |
4.2.4 粒径测定 | 第78页 |
4.2.5 红外表征 | 第78页 |
4.2.6 小角X射线散射测定 | 第78页 |
4.2.7 体外释放 | 第78-79页 |
4.3 结果与讨论部分 | 第79-87页 |
4.3.1 相行为研究 | 第79-80页 |
4.3.2 W/O型微乳液研究 | 第80-83页 |
4.3.3 聚集体的研究 | 第83-87页 |
4.4 结论 | 第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附: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