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小分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细胞成像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主要符号对照表第9-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51页
    1.1 生物体系内金属离子检测意义第11-12页
    1.2 荧光探针技术第12-13页
        1.2.1 荧光探针的概念第12页
        1.2.2 荧光探针结构第12-13页
    1.3 荧光探针识别原理第13-23页
        1.3.1 分子内电荷转移第13-14页
        1.3.2 光致电子转移第14-16页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第16-19页
        1.3.4 聚集诱导发光第19-22页
        1.3.5 C=N异构第22-23页
    1.4 荧光探针的应用第23-49页
        1.4.1 荧光探针识别金属离子第24-43页
        1.4.2 荧光探针识别小分子及阴离子第43-47页
        1.4.3 荧光探针的其他应用第47-49页
    1.5 本课题的工作设想第49-51页
第2章 基于喹啉骨架的Zn~(2+)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第51-71页
    2.1 课题研究背景及设计思路第51-53页
    2.2 实验部分第53-57页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53-54页
        2.2.2 合成路线第54-56页
        2.2.3 探针及金属离子溶液制备第56页
        2.2.4 紫外与荧光光谱第56-57页
        2.2.5 结合常数第57页
        2.2.6 细胞样品的制备及荧光成像第57页
        2.2.7 样品的细胞毒性实验第57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57-69页
        2.3.1 金属离子选择性实验第57-60页
        2.3.2 pH的影响第60-61页
        2.3.3 锌离子对QLSA荧光发射的影响第61-63页
        2.3.4 QLSA探针识别锌离子的机理研究第63-67页
        2.3.5 QLSA在活细胞内的成像第67-69页
    2.4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3章 基于苯并咪唑骨架的Cu~(2+)探针的设计及其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第71-92页
    3.1 课题研究背景及设计思路第71-74页
    3.2 实验部分第74-79页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74页
        3.2.2 合成路线第74-77页
        3.2.3 探针溶液及离子溶液的制备第77-78页
        3.2.4 紫外与荧光光谱第78页
        3.2.5 细胞样品的制备及荧光成像第78页
        3.2.6 细胞毒性实验第78-7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9-91页
        3.3.1 金属离子选择性实验第80-81页
        3.3.2 反应时间及pH的研究第81-83页
        3.3.3 铜离子浓度对QLBA荧光发射的影响第83-85页
        3.3.4 QLBA对铜离子识别机理的研究第85-88页
        3.3.5 QLBA-Cu~(2+)对S~(2-)识别第88-89页
        3.3.6 QLBA在活细胞内的成像第89-90页
        3.3.7 识别机理图第90-91页
    3.4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4章 苯并咪唑席弗碱类荧光探针对Al~(3+)、Cu~(2+)的识别检测第92-114页
    4.1 课题研究背景及设计思路第92-93页
    4.2 实验部分第93-97页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93-94页
        4.2.2 小分子探针的合成第94-95页
        4.2.3 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第95-96页
        4.2.4 紫外与荧光光谱第96页
        4.2.5 细胞样品的制备及荧光成像第96-97页
        4.2.6 细胞毒性实验第9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7-113页
        4.3.1 BMSA的光谱性质第97-102页
        4.3.2 Al~(3+)/Cu~(2+)浓度对BMSA荧光发射的影响第102-105页
        4.3.3 BMSA对Al~(3+)/Cu~(2+)识别机理的研究第105-108页
        4.3.4 阴离子的影响第108-111页
        4.3.5 细胞成像第111-112页
        4.3.6 实验试剂识别机理图概括第112-113页
    4.4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第5章 基于罗丹明B骨架的Fe~(3+)荧光探针的设计及其应用第114-130页
    5.1 课题研究背景及设计思路第114-115页
    5.2 实验部分第115-118页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15页
        5.2.2 罗丹明骨架分子探针的合成第115-117页
        5.2.3 样品的准备第117页
        5.2.4 RhBEP识别Fe~(3+)的可逆性实验第117-118页
        5.2.5 细胞样品的制备及荧光成像第11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18-129页
        5.3.1 探针RhBEP的光谱性质第119-121页
        5.3.2 Fe~(3+)浓度对RhBEP荧光发射的影响第121-124页
        5.3.3 RhBEP识别Fe~(3+)的机理研究第124-128页
        5.3.4 探针RhBEP的细胞荧光成像第128-129页
    5.4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附录A 化合物核磁谱图第149-15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59-160页

论文共1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葫芦脲的组装和超分子催化
下一篇:基于叔胺效应构建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