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2页 | 
| 1.1 中医对肛门瘙痒症的认识和研究 | 第11-13页 | 
| 1.1.1 源流 | 第11-12页 | 
| 1.1.2 病因病机 | 第12-13页 | 
| 1.2 中医对肛门瘙痒症的治疗 | 第13-16页 | 
| 1.2.1 中药治疗 | 第13-15页 | 
| 1.2.2 针灸治疗 | 第15-16页 | 
| 1.2.3 外用药膏 | 第16页 | 
| 1.2.4 小针刀治疗 | 第16页 | 
| 1.2.5 其他疗法 | 第16页 | 
| 1.3 西医对肛门瘙痒症的研究和治疗 | 第16-20页 | 
| 1.3.1 肛门瘙痒症的概念 | 第16页 | 
| 1.3.2 分类与分度 | 第16-17页 | 
| 1.3.3 病理机制 | 第17-18页 | 
| 1.3.4 临床表现 | 第18页 | 
| 1.3.5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1.3.6 鉴别诊断 | 第18-19页 | 
| 1.3.7 治疗 | 第19-20页 | 
| 1.4 小结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2-38页 | 
| 2.1 临床资料 | 第22页 | 
| 2.1.1 病例来源 | 第22页 | 
| 2.1.2 诊断标准 | 第22页 | 
| 2.1.3 纳入标准 | 第22页 | 
| 2.1.4 排除标准 | 第22页 | 
| 2.1.5 终止研究标准 | 第22页 | 
| 2.2 分组方法 | 第22-23页 | 
| 2.3 治疗方法 | 第23页 | 
| 2.3.1 试验组(中药口服+光子治疗) | 第23页 | 
| 2.3.2 对照组A(中药熏洗+光子治疗) | 第23页 | 
| 2.3.3 对照组B(中药口服治疗) | 第23页 | 
| 2.3.4 基础护理 | 第23页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第23-25页 | 
| 2.4.1 观察指标 | 第23-24页 | 
| 2.4.2 安全指标 | 第24页 | 
| 2.4.3 观测时点 | 第24页 | 
| 2.4.4 随访 | 第24页 | 
| 2.4.5 评定方法 | 第24页 | 
| 2.4.6 评定标准 | 第24-25页 |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25页 | 
| 2.6 结果 | 第25-33页 | 
| 2.6.1 病例入组情况 | 第25页 | 
| 2.6.2 一般情况 | 第25-27页 | 
| 2.6.3 革者治疗结果 | 第27-32页 | 
| 2.6.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 2.7 讨论 | 第33-38页 | 
| 2.7.1 托里愈疡汤的组方依据 | 第33页 | 
| 2.7.2 方药分析 | 第33-35页 | 
| 2.7.3 Carnation光子治疗仪原理及治疗概述 | 第35-36页 | 
| 2.7.4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 附录 | 第44-48页 |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附件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