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场实测和风洞试验大型冷却塔风振特性和风振系数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1页 |
1.1 冷却塔简介 | 第16-20页 |
1.1.1 冷却塔工作原理与分类 | 第16-17页 |
1.1.2 国内外冷却塔发展现状 | 第17-20页 |
1.2 大型冷却塔风荷载研究 | 第20-24页 |
1.2.1 国内外设计规范 | 第20-22页 |
1.2.2 风荷载作用下冷却塔承载力和稳定性 | 第22-23页 |
1.2.3 群塔和周边环境干扰效应研究 | 第23-24页 |
1.3 冷却塔风振特性研究 | 第24-25页 |
1.4 冷却塔现场实测研究 | 第25-27页 |
1.4.1 动态风压现场实测 | 第25-26页 |
1.4.2 动力特性现场实测 | 第26-27页 |
1.4.3 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27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1页 |
第二章 工程概况和现场实测 | 第31-53页 |
2.1 工程背景及概况 | 第31-32页 |
2.2 有限元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 | 第32-35页 |
2.2.1 有限元模型 | 第32-33页 |
2.2.2 动力特性分析 | 第33-35页 |
2.3 大型冷却塔现场实测 | 第35-38页 |
2.3.1 测试仪器简介 | 第35页 |
2.3.2 测定布设及传感器安装 | 第35-36页 |
2.3.3 动态响应实测结果 | 第36-38页 |
2.4 实测响应特性 | 第38-52页 |
2.4.1 响应功率谱密度 | 第38-40页 |
2.4.2 概率统计特性 | 第40-43页 |
2.4.3 信号相干性分析 | 第43-44页 |
2.4.4 信号相关性分析 | 第44-46页 |
2.4.5 信号平稳性检验 | 第46-47页 |
2.4.6 信号时频特性分析 | 第47-50页 |
2.4.7 加速度响应极值计算 | 第50-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三章 环境激励下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及结果分析 | 第53-77页 |
3.1 环境激励下模态参数识别方法 | 第53-67页 |
3.1.1 随机减量技术 | 第54-55页 |
3.1.2 时域ARMA方法 | 第55-59页 |
3.1.3 频域峰值拾取法 | 第59-62页 |
3.1.4 时频域HHT方法 | 第62-67页 |
3.2 模态参数识别 | 第67-73页 |
3.2.1 峰值法识别结果 | 第67-68页 |
3.2.2 HHT方法识别结果 | 第68-71页 |
3.2.3 ARMA方法识别结果 | 第71-73页 |
3.3 阻尼比取值建议 | 第73-76页 |
3.3.1 质量参与系数 | 第73-74页 |
3.3.2 综合等效阻尼比 | 第74页 |
3.3.3 不同方法识别结果对比分析 | 第74-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冷却塔风振动力计算及风振特性分析 | 第77-98页 |
4.1 刚体测压风洞试验 | 第77-83页 |
4.1.1 试验条件与参数定义 | 第77-78页 |
4.1.2 试验模型与测定布置 | 第78-79页 |
4.1.3 风场流场模拟 | 第79-80页 |
4.1.4 雷诺数效应及补偿 | 第80-81页 |
4.1.5 B类流场单塔测压试验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4.2 风振动力计算方法 | 第83-85页 |
4.3 风振动力计算及风振特性分析 | 第85-95页 |
4.3.1 参数定义 | 第85-86页 |
4.3.2 风致振动特性分析 | 第86-93页 |
4.3.3 风致极值响应 | 第93-95页 |
4.4 风振特性与实测响应特性对比分析 | 第95-97页 |
4.4.1 频谱特性 | 第95-96页 |
4.4.2 加速度响应极值 | 第96-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风振系数分布特性及取值研究 | 第98-110页 |
5.1 风振系数定义 | 第98页 |
5.2 风振动力计算的风振系数 | 第98-104页 |
5.2.1 三维风振系数 | 第98-100页 |
5.2.2 二维风振系数 | 第100-103页 |
5.2.3 整体风振系数取值建议 | 第103-104页 |
5.3 现场实测风振系数 | 第104-107页 |
5.3.1 加速度积分理论 | 第104-107页 |
5.3.2 实测峰值因子 | 第107页 |
5.3.3 位移风振系数 | 第107页 |
5.4 实测与有限元风振系数对比分析 | 第107-10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10-112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112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2页 |
致谢 | 第122-12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