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体育理论论文--体育基础科学论文--运动生物力学论文

不同载荷负重及携物形态下行走的生物力学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引言第9-21页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目的第10-11页
    1.3 研究假设第11页
    1.4 文献综述第11-21页
        1.4.1 携物形态相关文献第11-12页
        1.4.2 负重率相关文献第12-13页
        1.4.3 上肢伤害相关文献第13-14页
        1.4.4 步态周期及步行动作运动学相关文献第14-16页
        1.4.5 步行动作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第16-18页
        1.4.6 步行动作上下肢肌电学相关文献第18-21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第21-27页
    2.1 研究对象第21页
    2.2 研究思路(见流程图)第21-22页
    2.3 实验设计第22页
    2.4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第22-27页
        2.4.1 实验法第22-26页
        2.4.2 数理统计法第26-27页
3 实验结果第27-41页
    3.1 不同负重率及携物形态下行走之运动学参数分析第27-30页
        3.1.1 不同负重率及携物形态下行走时步态时间参数分析情况第27-28页
        3.1.2 不同负重率及携物形态下行走时下肢关节角度变化分析第28-30页
    3.2 不同负重率及携物形态下行走之动力学参数分析第30-37页
        3.2.1 不同携物形态及不同负重率下行走站立期前后分力情况分析第31-34页
        3.2.2 不同携物形态及不同负重率下行走站立期垂直分力情况分析第34-37页
    3.3 不同负重率及携物形态下行走之肌电学参数分析第37-41页
        3.3.1 不同携物形态及不同负重率下行走时站立期上肢主要肌群活化情况分析第37-41页
4 分析与讨论第41-47页
    4.1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的运动学特性分析第41-42页
        4.1.1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时步态参数的影响第41页
        4.1.2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时下肢关节角度变化的影响第41-42页
    4.2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的动力学特性分析第42-44页
        4.2.1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时站立期前后方向地面反作用力的影响第42-43页
        4.2.2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时站立期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的影响第43-44页
    4.3 不同负重率及不同携物形态下行走站立期上肢肌电学特性分析第44-47页
5 结论第47-49页
6 建议及不足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致谢第57-59页
附录第59-61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中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马龙、樊振东接发球轮技战术对比分析
下一篇:八周有氧加抗阻运动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脂肪肝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