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9-21页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研究假设 | 第11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4.1 携物形态相关文献 | 第11-12页 |
1.4.2 负重率相关文献 | 第12-13页 |
1.4.3 上肢伤害相关文献 | 第13-14页 |
1.4.4 步态周期及步行动作运动学相关文献 | 第14-16页 |
1.4.5 步行动作动力学的相关文献 | 第16-18页 |
1.4.6 步行动作上下肢肌电学相关文献 | 第18-21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 研究对象 | 第21页 |
2.2 研究思路(见流程图) | 第21-22页 |
2.3 实验设计 | 第22页 |
2.4 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 第22-27页 |
2.4.1 实验法 | 第22-26页 |
2.4.2 数理统计法 | 第26-27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7-41页 |
3.1 不同负重率及携物形态下行走之运动学参数分析 | 第27-30页 |
3.1.1 不同负重率及携物形态下行走时步态时间参数分析情况 | 第27-28页 |
3.1.2 不同负重率及携物形态下行走时下肢关节角度变化分析 | 第28-30页 |
3.2 不同负重率及携物形态下行走之动力学参数分析 | 第30-37页 |
3.2.1 不同携物形态及不同负重率下行走站立期前后分力情况分析 | 第31-34页 |
3.2.2 不同携物形态及不同负重率下行走站立期垂直分力情况分析 | 第34-37页 |
3.3 不同负重率及携物形态下行走之肌电学参数分析 | 第37-41页 |
3.3.1 不同携物形态及不同负重率下行走时站立期上肢主要肌群活化情况分析 | 第37-41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41-47页 |
4.1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的运动学特性分析 | 第41-42页 |
4.1.1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时步态参数的影响 | 第41页 |
4.1.2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时下肢关节角度变化的影响 | 第41-42页 |
4.2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的动力学特性分析 | 第42-44页 |
4.2.1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时站立期前后方向地面反作用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4.2.2 不同携物形态及载荷负重下行走时站立期垂直方向地面反作用力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 不同负重率及不同携物形态下行走站立期上肢肌电学特性分析 | 第44-47页 |
5 结论 | 第47-49页 |
6 建议及不足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