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9页 |
Abstract | 第9-19页 |
引言 | 第23-26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26-49页 |
第一节 中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 | 第26-33页 |
一、急性脑梗死的病名朔源 | 第26-27页 |
二、急性脑梗死的病因病机 | 第27-30页 |
三、急性脑梗死的中医治疗 | 第30-33页 |
第二节 西医学对急性脑梗死的认识 | 第33-37页 |
一、急性脑梗死的流行病学调查 | 第33-34页 |
二、急性脑梗死的病因病理 | 第34-35页 |
三、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分型 | 第35页 |
四、急性脑梗死的西医治疗 | 第35-37页 |
第三节 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 第37-43页 |
一、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 第37-40页 |
二、电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研究 | 第40-43页 |
第四节 急性脑梗死远隔损害的研究进展 | 第43-45页 |
一、急性脑梗死远隔损害的概述 | 第43页 |
二、急性脑梗死远隔损害的病理发现 | 第43-44页 |
三、急性脑梗死远隔损害的可能机制 | 第44-45页 |
第五节 Nogo-A/RhoA信号通路对急性脑梗死神经修复的影响 | 第45-49页 |
一、神经可塑性是急性脑梗死功能康复的理论基础 | 第45-46页 |
二、Nogo-A/RhoA是调控神经可塑性的重要信号通路 | 第46-48页 |
三、Nogo-A/RhoA信号通路参与脑梗死远隔损害 | 第48-49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49-69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49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49-55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49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49-50页 |
三、样本量计算 | 第50页 |
四、随机分配方法 | 第50页 |
五、盲法 | 第50-51页 |
六、干预措施 | 第51-52页 |
七、针刺异常情况防治 | 第52-53页 |
八、观察内容 | 第53-54页 |
九、质量控制 | 第54页 |
十、统计学处理 | 第54-55页 |
十一、技术路线 | 第55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55-60页 |
一、基线比较 | 第55-57页 |
二、疗效比较 | 第57-60页 |
三、安全性评价 | 第60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 | 第60-69页 |
一、研究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二、讨论 | 第62-69页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第69-114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69页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第69-82页 |
一、实验材料 | 第69-72页 |
二、动物造模 | 第72-74页 |
三、动物分组 | 第74页 |
四、干预方法 | 第74-75页 |
五、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75-81页 |
六、统计学处理 | 第81页 |
七、技术路线 | 第81-82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82-102页 |
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第82页 |
二、大鼠脑梗死体积 | 第82-83页 |
三、大鼠脑组织形态学改变 | 第83-84页 |
四、大鼠不同部位APP的表达 | 第84-86页 |
五、大鼠不同部位GAP-43的表达 | 第86-88页 |
六、大鼠不同部位Nogo-A/NgR蛋白的表达 | 第88-92页 |
七、大鼠不同部位RhoA/ROCK2蛋白的表达 | 第92-96页 |
八、大鼠不同部位Nogo-A/NgRmRNA的表达 | 第96-99页 |
九、大鼠不同部位RhoA/ROCK2mRNA的表达 | 第99-102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 | 第102-114页 |
一、电针对MCAO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及梗死灶体积的影响 | 第103-105页 |
二、电针对脑梗死远隔部位轴突继发性损害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三、电针对脑梗死远隔部位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四、电针调控Nogo-A/RhoA信号通路对脑梗死远隔损害的影响 | 第107-112页 |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12页 |
六、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12-113页 |
七、展望 | 第113-114页 |
结语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7页 |
附录 | 第127-142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5页 |
附件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