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多主体协同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建筑业领域多主体协同机制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3 综述总结 | 第14-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2.1 装配式建筑理论 | 第17-19页 |
2.1.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及特点 | 第17-18页 |
2.1.2 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2.2 产业链理论 | 第19-21页 |
2.2.1 产业链的定义 | 第19页 |
2.2.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构成 | 第19-20页 |
2.2.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参与主体界定 | 第20-21页 |
2.3 协同机制理论 | 第21-23页 |
2.3.1 协同机制的内涵 | 第21-22页 |
2.3.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动力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分析 | 第24-36页 |
3.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识别 | 第24-25页 |
3.2 调研数据收集 | 第25-30页 |
3.2.1 初步问卷编制及预调研 | 第25-27页 |
3.2.2 正式问卷编制及调研数据统计 | 第27-30页 |
3.2.3 调研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30页 |
3.3 关键影响因子分析 | 第30-33页 |
3.4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机制维度分析 | 第33-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机制构建 | 第36-55页 |
4.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组织协同机制 | 第36-42页 |
4.1.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关系特点 | 第36-37页 |
4.1.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组织协同原则 | 第37-38页 |
4.1.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组织模式 | 第38-42页 |
4.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 | 第42-48页 |
4.2.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管理协同平台功能 | 第42-43页 |
4.2.2 基于BIM技术的关键阶段管理协同平台设计 | 第43-46页 |
4.2.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管理协同平台架构 | 第46-48页 |
4.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利益协同机制 | 第48-54页 |
4.3.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利益协同原则 | 第48页 |
4.3.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模型 | 第48-49页 |
4.3.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系数计算方法 | 第49-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机制应用实例 | 第55-63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55-56页 |
5.1.1 基本信息 | 第55页 |
5.1.2 构件安装工艺 | 第55-56页 |
5.2 产业链多主体组织协同机制 | 第56-57页 |
5.3 产业链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 | 第57-58页 |
5.4 产业链多主体利益协同机制 | 第58-62页 |
5.4.1 基本假设 | 第58-59页 |
5.4.2 利益分配系数计算 | 第59-61页 |
5.4.3 利益分配结果分析 | 第61-6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3-64页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