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多主体协同的研究现状第11-14页
        1.3.2 建筑业领域多主体协同机制的研究现状第14页
        1.3.3 综述总结第14-15页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5-16页
        1.4.1 研究内容第15页
        1.4.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2章 理论基础第17-24页
    2.1 装配式建筑理论第17-19页
        2.1.1 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及特点第17-18页
        2.1.2 装配式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2.2 产业链理论第19-21页
        2.2.1 产业链的定义第19页
        2.2.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构成第19-20页
        2.2.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参与主体界定第20-21页
    2.3 协同机制理论第21-23页
        2.3.1 协同机制的内涵第21-22页
        2.3.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动力第22-23页
    2.4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分析第24-36页
    3.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影响因素识别第24-25页
    3.2 调研数据收集第25-30页
        3.2.1 初步问卷编制及预调研第25-27页
        3.2.2 正式问卷编制及调研数据统计第27-30页
        3.2.3 调研问卷的信度分析第30页
    3.3 关键影响因子分析第30-33页
    3.4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机制维度分析第33-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4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机制构建第36-55页
    4.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组织协同机制第36-42页
        4.1.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关系特点第36-37页
        4.1.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组织协同原则第37-38页
        4.1.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组织模式第38-42页
    4.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第42-48页
        4.2.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管理协同平台功能第42-43页
        4.2.2 基于BIM技术的关键阶段管理协同平台设计第43-46页
        4.2.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管理协同平台架构第46-48页
    4.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利益协同机制第48-54页
        4.3.1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利益协同原则第48页
        4.3.2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模型第48-49页
        4.3.3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利益分配系数计算方法第49-54页
    4.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多主体协同机制应用实例第55-63页
    5.1 项目概况第55-56页
        5.1.1 基本信息第55页
        5.1.2 构件安装工艺第55-56页
    5.2 产业链多主体组织协同机制第56-57页
    5.3 产业链多主体管理协同机制第57-58页
    5.4 产业链多主体利益协同机制第58-62页
        5.4.1 基本假设第58-59页
        5.4.2 利益分配系数计算第59-61页
        5.4.3 利益分配结果分析第61-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63-65页
    6.1 研究结论第63-64页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9页
后记第69-7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呼和浩特—兴和输气管道工程项目相关内容变更管理研究
下一篇:水库建设项目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影响评价研究--以贵州赤水丙安水库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