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本文研究范畴及相关概念阐释 | 第12-14页 |
1.3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1 关隘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2 武关城遗址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武关城遗址历史沿革及格局 | 第19-27页 |
2.1 武关城遗址建制沿革 | 第19-20页 |
2.1.1 武关城遗址的历史沿革 | 第19-20页 |
2.1.2 武关城遗址时代性质探讨 | 第20页 |
2.2 武关城遗址构成 | 第20-26页 |
2.2.1 武关城遗址总体格局 | 第20-22页 |
2.2.2 防御体系 | 第22页 |
2.2.3 街巷格局 | 第22页 |
2.2.4 墓葬及窑址 | 第22-23页 |
2.2.5 传统历史建筑 | 第23-26页 |
2.3 武关城遗址选址条件 | 第26-27页 |
2.3.1 地形地势 | 第26页 |
2.3.2 气候环境 | 第26页 |
2.3.3 历史交通环境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武关城遗址价值分析 | 第27-33页 |
3.1 历史价值 | 第27-29页 |
3.1.1 武关是关中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7页 |
3.1.2 武关是“关中”地名形成的原因之一 | 第27页 |
3.1.3 对研究古代军事地域控制方略的演变具有重要作用 | 第27页 |
3.1.4 武关城是秦楚对抗关系的重要见证 | 第27-28页 |
3.1.5 武关城见证了陕南地区战争史的演变发展。 | 第28页 |
3.1.6 武关城是商於古道上的重要关卡 | 第28-29页 |
3.2 科学价值 | 第29-30页 |
3.2.1 武关城选址具有科学性 | 第29页 |
3.2.2 武关城建设规划与功能布局具有科学性 | 第29-30页 |
3.3 文化价值 | 第30-31页 |
3.3.1 武关城是陕南地区关隘历史特征、人文理念的物象反映 | 第30页 |
3.3.2 武关城反映了关中地区与荆襄地区之间南北交融的古塞文化 | 第30-31页 |
3.4 社会价值 | 第31-33页 |
3.4.1 有利于丰富商洛地区先秦旅游文化内涵 | 第31页 |
3.4.2 有利于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发展,带动文化旅游产业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武关城遗址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33-47页 |
4.1 武关城遗址现状分析 | 第33-42页 |
4.1.1 本体保存现状分析 | 第33-37页 |
4.1.2 历史建筑保存现状 | 第37-39页 |
4.1.3 空间格局保存现状 | 第39-40页 |
4.1.4 环境现状 | 第40-41页 |
4.1.5 展示利用现状 | 第41-42页 |
4.2 武关城遗址保护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 第42-47页 |
4.2.1 遗址遭到破坏,历史遗存不断消亡 | 第42-44页 |
4.2.2 考古工作尚不完善 | 第44页 |
4.2.3 武关城遗址面临着“边缘化”的威胁 | 第44-45页 |
4.2.4 遗址展示及宣传工作尚不完善 | 第45-47页 |
第五章 武关城遗址保护利用思路 | 第47-55页 |
5.1 武关城遗址发展思路定位 | 第47页 |
5.2 保护利用思路分析 | 第47-48页 |
5.3 保护利用原则 | 第48-50页 |
5.3.1 尊重文化真实性原则,合理诠释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 | 第48-49页 |
5.3.2 基于遗址价值展开保护利用工作 | 第49页 |
5.3.3 审慎对待“复建”的保护手法 | 第49页 |
5.3.4 遵循“可适性再利用”原则 | 第49-50页 |
5.4 空间格局 | 第50-52页 |
5.5 景观结构 | 第52-55页 |
5.5.1 核心景观 | 第52页 |
5.5.2 景观轴线 | 第52-53页 |
5.5.3 景观节点 | 第53-55页 |
第六章 保护与利用具体策略 | 第55-65页 |
6.1 保护策略 | 第55-59页 |
6.1.1 对武关城遗址进行整体保护 | 第55-57页 |
6.1.2 对街区与传统建筑展开保护 | 第57-58页 |
6.1.3 强化遗址与社区的互动关系 | 第58-59页 |
6.2 活化利用策略 | 第59-65页 |
6.2.1 遗址的展示利用 | 第59-61页 |
6.2.2 促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61-62页 |
6.2.3 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相结合 | 第62-65页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5-67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65页 |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