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第2章 犯罪中止的定位 | 第16-26页 |
·犯罪中止的立法概览 | 第16-18页 |
·代表性国家犯罪中止的立法概览 | 第16-17页 |
·中国犯罪中止的古今立法概览 | 第17-18页 |
·犯罪中止的概念 | 第18-19页 |
·犯罪中止的认定 | 第19-20页 |
·犯罪中止的处罚依据 | 第20-22页 |
·对犯罪中止研究方法的定位 | 第22-26页 |
·博弈分析方法的介绍 | 第22-24页 |
·对犯罪中止进行博弈分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4-26页 |
第3章 犯罪中止博弈分析的前提 | 第26-31页 |
·前提之一——理性人的假设 | 第26-27页 |
·对理性人假设的批判 | 第26页 |
·理性人假设的合理性 | 第26-27页 |
·前提之二——偏好 | 第27页 |
·前提之三——模型要素 | 第27-31页 |
·犯罪中止博弈模型的局中人 | 第28页 |
·犯罪中止博弈模型的信息 | 第28-29页 |
·犯罪中止博弈模型的策略组合及其支付 | 第29-31页 |
第4章 犯罪中止博弈分析的展开 | 第31-46页 |
·完全信息下犯罪中止博弈的表述 | 第31-38页 |
·犯罪中止博弈的扩展式表述 | 第31-34页 |
·犯罪中止博弈的策略式表述 | 第34-38页 |
·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分析的完善 | 第38-39页 |
·"黄金桥"两边较量的理想结局 | 第39-40页 |
·犯罪人的抉择——犯罪中止 | 第40页 |
·国家的立场——从宽处罚 | 第40页 |
·共同犯罪中止的博弈分析 | 第40-46页 |
·共同犯罪的合作博弈 | 第40-41页 |
·共同犯罪中止的非合作博弈与合作博弈 | 第41-46页 |
第5章 博弈分析引发的思考 | 第46-50页 |
·犯罪中止的现有立法是值得称道的 | 第46-47页 |
·"性本善"的观念为犯罪中止立法的出台提供了文化积淀 | 第46页 |
·国家的声誉为犯罪中止立法的稳定提供了长期激励 | 第46-47页 |
·司法的诚信为犯罪中止立法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 第47页 |
·犯罪中止现有立法的不足及相关建言 | 第47-50页 |
·犯罪中止现有立法的不足 | 第47页 |
·完善犯罪中止司法解释和立法的建言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