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创新点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气体吸附解吸机理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2 煤岩渗透率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3 煤储层气体产出机理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煤储层特征、煤层气开发特点及深煤层特殊性 | 第23-31页 |
2.1 煤储层孔隙分布特征 | 第23-25页 |
2.1.1 基质孔隙 | 第24页 |
2.1.2 裂隙 | 第24-25页 |
2.2 煤储层气水赋存特征 | 第25-26页 |
2.2.1 水赋存方式 | 第25-26页 |
2.2.2 气体赋存方式 | 第26页 |
2.3 煤层气井生产特征 | 第26-27页 |
2.4 煤储层气水相态变化特征 | 第27-28页 |
2.5 深煤层特殊性 | 第28-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煤储层超临界甲烷-液态水竞争吸附机理研究 | 第31-77页 |
3.1 问题的提出 | 第31页 |
3.2 物理实验研究 | 第31-42页 |
3.2.1 实验目的 | 第31页 |
3.2.2 实验设备 | 第31-32页 |
3.2.3 实验煤样制备 | 第32-34页 |
3.2.4 实验流程 | 第34-36页 |
3.2.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6-42页 |
3.3 简化局部密度(SLD)理论及应用 | 第42-62页 |
3.3.1 简化局部密度(SLD)理论概述 | 第42-45页 |
3.3.2 状态方程 | 第45-52页 |
3.3.3 势能函数 | 第52-53页 |
3.3.4 模型求解 | 第53-55页 |
3.3.5 模型应用 | 第55-62页 |
3.4 超临界甲烷-液态水的竞争吸附模型及应用 | 第62-73页 |
3.4.1 水相吸附的SLD理论修正 | 第62-63页 |
3.4.2 超临界甲烷-液态水竞争吸附模型 | 第63-68页 |
3.4.3 模型求解 | 第68-71页 |
3.4.4 模型应用 | 第71-73页 |
3.5 煤储层气水储量计算方法 | 第73-7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4章 煤岩渗透率动态变化机理研究 | 第77-103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77-78页 |
4.2 物理实验研究 | 第78-83页 |
4.2.1 实验目的 | 第78页 |
4.2.2 实验装置 | 第78-79页 |
4.2.3 测试煤样 | 第79页 |
4.2.4 实验方案 | 第79-81页 |
4.2.5 实验流程 | 第81页 |
4.2.6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1-83页 |
4.3 煤岩原始渗透率预测 | 第83-86页 |
4.3.1 量纲分析 | 第83-85页 |
4.3.2 回归分析 | 第85-86页 |
4.4 煤岩动态渗透率解析模型 | 第86-101页 |
4.4.1 模型假设 | 第86-88页 |
4.4.2 煤岩动态渗透率模型的推导 | 第88-91页 |
4.4.3 模型比较 | 第91-94页 |
4.4.4 模型评价 | 第94-97页 |
4.4.5 煤岩性质敏感性分析 | 第97-10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气体吸附、煤岩变形和渗透率变化的耦合及实现 | 第103-120页 |
5.1 问题的提出 | 第103页 |
5.2 煤岩应变模型 | 第103-111页 |
5.2.1 模型假设 | 第103页 |
5.2.2 煤岩应变模型的推导 | 第103-105页 |
5.2.3 煤岩应变模型的验证 | 第105-111页 |
5.3 气体吸附/解吸-煤岩变形-渗透率变化的耦合及验证 | 第111-114页 |
5.3.1 气体吸附/解吸-煤岩变形-渗透率变化的耦合 | 第111页 |
5.3.2 耦合模型的验证 | 第111-114页 |
5.4 耦合模型的应用 | 第114-11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2页 |
附录A 本论文使用到的数学符号说明 | 第142-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
个人简历 | 第15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1-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第153-15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