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9-21页 |
| 一、选题缘起及学术意义 | 第9-10页 |
| 二、相关研究成果的回顾与梳理 | 第10-16页 |
| (一)对于中国饮食史的研究 | 第10-13页 |
| (二)关于四川饮食文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三)历史地理学视角下的饮食研究 | 第14-16页 |
| (四)现有研究状况评析 | 第16页 |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 (一)时空范围界定 | 第16-17页 |
| (二)关于饮食文化 | 第17页 |
| (三)关于食物消费地理 | 第17-18页 |
| 四、主要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资料分析 | 第18页 |
| (一)主要研究方法 | 第18页 |
| (二)主要研究资料分析 | 第18页 |
| 五、研究重难点 | 第18-21页 |
|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8-19页 |
| (二)研究难点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清代四川地区民众的生存环境 | 第21-29页 |
| 第一节 清代四川的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 | 第21-24页 |
| 一、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 第21-22页 |
| 二、具有地域分异的农业经营基本形成 | 第22-24页 |
| 第二节 清代四川地区的社会环境 | 第24-27页 |
| 一、明末清初的战乱与四川饮食文化的断层 | 第24-25页 |
| 二、人口迁移与四川经济的再开发 | 第25-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清代四川地区民众食物消费的结构与地域特征 | 第29-61页 |
| 第一节 清代以前四川地区食物消费的历史演变 | 第29-34页 |
| 一、先秦古蜀时期的饮食文明 | 第29-30页 |
|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交融时期 | 第30-32页 |
| 三、唐宋元明时期四川的饮食发展 | 第32-34页 |
| 第二节 清代四川民众的日常食物消费结构 | 第34-47页 |
| 一、主食结构 | 第34-40页 |
| 二、副食结构 | 第40-46页 |
| 三、茶、酒饮料及其他日常食物 | 第46-47页 |
| 第三节 灾荒环境下四川民众的食物消费 | 第47-54页 |
| 一、灾荒与民众的食物需求 | 第48-49页 |
| 二、政府赈济与民众食物结构 | 第49-51页 |
| 三、民众自救与食物消费结构的更新 | 第51-54页 |
| 第四节 “地方性”食物:竹与清代四川居民的日常饮食 | 第54-58页 |
| 一、竹作为饮食原料的利用 | 第54-57页 |
| 二、饮食器具制作的重要来源 | 第57-58页 |
| 小结 | 第58-61页 |
| 第三章 清代四川民众食物消费的区域差异及形成机制 | 第61-83页 |
| 第一节 关于清代四川饮食消费区内部区划的讨论 | 第61-63页 |
| 第二节 饮食消费的内部差异及区域划分 | 第63-76页 |
| 一、川西平原饮食消费区 | 第63-66页 |
| 二、川东饮食消费区 | 第66-70页 |
| 三、川北饮食消费区 | 第70-73页 |
| 四、川南饮食消费区 | 第73-76页 |
| 第三节 饮食消费区域差异形成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76-80页 |
| 一、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形成饮食区域差异的根本因素 | 第76-77页 |
| 二、经济发展影响区域饮食消费水平 | 第77-78页 |
| 三、清代湖广移民带来新的饮食习惯 | 第78-79页 |
| 四、饮食观念差异对食物消费的重要影响 | 第79-80页 |
| 小结 | 第80-83页 |
| 结语 | 第83-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 后记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