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表 | 第12-13页 |
1 前言 | 第13-25页 |
1.1 细胞程序性死亡 | 第13-14页 |
1.2 胚乳细胞PCD | 第14-15页 |
1.3 淹水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1 淹水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 | 第15-16页 |
1.3.2 淹水胁迫诱导植物细胞PCD | 第16页 |
1.3.3 植物对淹水胁迫的适应 | 第16页 |
1.4 PCD信号调控机制 | 第16-19页 |
1.4.1 死亡受体途径 | 第17-18页 |
1.4.2 线粒体和内质网途径 | 第18-19页 |
1.5 植物PCD相关的效应因子 | 第19-23页 |
1.5.1 线粒体 | 第19-20页 |
1.5.2 细胞色素c | 第20页 |
1.5.3 Caspase | 第20-21页 |
1.5.4 ROS | 第21-22页 |
1.5.5 其他因素 | 第22-23页 |
1.6 外源药剂处理对植物PCD的影响 | 第23页 |
1.7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6页 |
2.1 材料培养与淹水处理 | 第25页 |
2.2 外源药剂处理 | 第25页 |
2.3 小麦胚乳PCD的检测 | 第25-26页 |
2.4 胚乳细胞线粒体提取与检测 | 第26-27页 |
2.4.1 胚乳细胞线粒体提取 | 第26页 |
2.4.2 线粒体纯度与完整性检测 | 第26-27页 |
2.5 胚乳细胞线粒体特性变化 | 第27-28页 |
2.5.1 线粒体膜通透性检测 | 第27页 |
2.5.2 胚乳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观察 | 第27页 |
2.5.3 线粒体膜通透性和细胞色素c/a比值 | 第27-28页 |
2.6 免疫荧光和免疫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 第28-29页 |
2.6.1 细胞色素c免疫荧光定位 | 第28页 |
2.6.2 细胞色素c的超微细胞化学定位 | 第28-29页 |
2.7 蛋白质免疫印记 | 第29-30页 |
2.7.1 胚乳蛋白质提取 | 第29页 |
2.7.2 SDS-PAG电泳分离胚乳蛋白 | 第29-30页 |
2.7.3 将蛋白转至硝酸纤维索膜 | 第30页 |
2.7.4 蛋白质免疫反应 | 第30页 |
2.8 基因表达量检测 | 第30-32页 |
2.8.1 胚乳细胞总R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2.8.2 RNA反转录 | 第31页 |
2.8.3 实时定量PCR反应 | 第31-32页 |
2.9 小麦胚乳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32-36页 |
2.9.1 小麦胚乳中超氧阴离子(O~(2-))含量的测定 | 第32-33页 |
2.9.2 小麦胚乳中过氧化氢(H_2O_2)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2.9.3 小麦胚乳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33-34页 |
2.9.4 小麦胚乳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 第34页 |
2.9.5 胚乳细胞caspase-like蛋白酶活性测定 | 第34-35页 |
2.9.6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4页 |
3.1 淹水胁迫对小麦胚乳细胞PCD进程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 淹水胁迫对小麦胚乳细胞线粒体结构和活性的影响 | 第37-40页 |
3.3 淹水胁迫对小麦胚乳细胞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 | 第40-45页 |
3.4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组分基因的相对表达量 | 第45-47页 |
3.5 外源药剂处理对小麦胚乳生理的影响 | 第47-54页 |
3.5.1 外源药剂处理对小麦胚乳PCD影响 | 第47页 |
3.5.2 外源药剂处理对小麦胚乳中ROS含量影响 | 第47-49页 |
3.5.3 外源药剂处理对小麦胚乳中抗氧化酶活性影响 | 第49-50页 |
3.5.4 外源药剂处理对线粒体膜透性影响 | 第50-51页 |
3.5.5 外源药剂处理对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 | 第51-52页 |
3.5.6 外源药剂处理对caspase活性影响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58页 |
4.1 线粒体参与淹水胁迫下胚乳细胞PCD过程 | 第54-55页 |
4.2 胚乳细胞PCD过程中细胞色素c的释放 | 第55-56页 |
4.3 不同耐湿性品种对外源药剂处理响应 | 第56-57页 |
4.4 本研究创新性和不足 | 第57页 |
4.5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1页 |
附录1 实验所用试剂用量及配方 | 第71-72页 |
附录2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72-73页 |
附录3 论文图版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