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7页 |
1.2 卫星探测降水历史沿革 | 第7-10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GPM及其搭载仪器资料介绍 | 第11-17页 |
2.1 GPM卫星降水产品选取 | 第13-15页 |
2.2 江苏省地面雨量计数据 | 第15-17页 |
第三章 GPM卫星反演算法 | 第17-26页 |
3.1 DPR雷达反演算法物理基础 | 第17-21页 |
3.1.1 对反演过程中重要参量和方法说明 | 第18-19页 |
3.1.2 Hitschfeld-Bordan方法(简称HB) | 第19页 |
3.1.3 路径积分衰减PIA | 第19页 |
3.1.4 粒子分布直径的参数化 | 第19-20页 |
3.1.5 双频反演 | 第20-21页 |
3.2 降水反演算法概述 | 第21-26页 |
3.2.1 模块介绍 | 第21-22页 |
3.2.2 各模块的基本任务 | 第22-23页 |
3.2.3 求解模块SLV算法概述 | 第23-26页 |
第四章 GPM卫星反演的江苏省降水精度检验 | 第26-35页 |
4.1 研究时间段内江苏地面站降水分析 | 第26-27页 |
4.2 资料匹配方案 | 第27页 |
4.3 降水对比的最佳匹配时间 | 第27-30页 |
4.4 DPR降水产品与地面雨量计观测的比较 | 第30-3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五章 GPM卫星反演畸高问题及质量控制 | 第35-46页 |
5.1 反演畸高问题的存在 | 第35-36页 |
5.2 反演畸高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6-42页 |
5.3 反演畸高问题的普遍性和统计特征 | 第42-43页 |
5.4 数据质量控制建议 | 第43-4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第46-48页 |
6.1 本论文主要结论 | 第46-47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47页 |
6.3 讨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