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居民消费研究 | 第11-13页 |
1.2.2 移动支付研究 | 第13-14页 |
1.2.3 移动支付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 | 第14-16页 |
1.2.4 简要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2.1 移动支付理论 | 第18-23页 |
2.1.1 移动支付的基本含义 | 第18-20页 |
2.1.2 技术接受理论 | 第20-21页 |
2.1.3 整合型技术接受理论 | 第21-22页 |
2.1.4 创新扩散理论 | 第22-23页 |
2.2 消费函数理论 | 第23-25页 |
2.2.1 绝对收入假说 | 第23页 |
2.2.2 相对收入假说 | 第23-24页 |
2.2.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4-25页 |
2.2.4 持久收入假说 | 第25页 |
2.3 行为消费理论 | 第25-28页 |
2.3.1 基本假设 | 第26页 |
2.3.2 行为特征假设 | 第26-27页 |
2.3.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 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现状分析 | 第28-38页 |
3.1 移动支付发展的现状 | 第28-34页 |
3.1.1 移动支付发展的五个阶段 | 第28-30页 |
3.1.2 移动支付行业总体发展 | 第30-32页 |
3.1.3 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的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3.1.4 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趋势 | 第33-34页 |
3.2 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现状 | 第34-38页 |
3.2.1 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持续增长 | 第34-35页 |
3.2.2 我国移动支付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 第35-36页 |
3.2.3 无现金交易正在成为现实 | 第36-38页 |
4. 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 第38-45页 |
4.1 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行为分析 | 第38-39页 |
4.1.1 消费选择空间更广阔 | 第38页 |
4.1.2 实现无边界消费 | 第38页 |
4.1.3 刺激居民消费欲望 | 第38-39页 |
4.2 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机制分析 | 第39-42页 |
4.2.1 直接传导机制 | 第39-41页 |
4.2.2 间接传导机制 | 第41-42页 |
4.3 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三大效应分析 | 第42-45页 |
4.3.1 收入效应 | 第42-43页 |
4.3.2 替代效应 | 第43页 |
4.3.3 结构升级效应 | 第43-45页 |
5. 移动支付对我国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5-54页 |
5.1 计量方法 | 第45页 |
5.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45-47页 |
5.3 模型的建立与解释 | 第47-48页 |
5.4 计量分析 | 第48-53页 |
5.4.1 变量平稳性检验 | 第48页 |
5.4.2 协整检验 | 第48-49页 |
5.4.3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49-50页 |
5.4.4 向量自回归模型和方差分解 | 第50-51页 |
5.4.5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1-52页 |
5.4.6 方差分解 | 第52-53页 |
5.5 实证结果与分析 | 第53-54页 |
6. 政策建议 | 第54-59页 |
6.1 完善移动支付消费体系 | 第54-57页 |
6.1.1 发挥移动支付无边界消费特性 | 第54页 |
6.1.2 增强移动支付的示范效应 | 第54-55页 |
6.1.3 融合线上线下消费模式 | 第55-56页 |
6.1.4 优化升级支付流程 | 第56页 |
6.1.5 扩大移动支付覆盖范围 | 第56-57页 |
6.2 加强移动支付安全“盾牌”的保障 | 第57-58页 |
6.2.1 信息保护要加强 | 第57页 |
6.2.2 支付过程要安全 | 第57页 |
6.2.3 安全体系需完善 | 第57-58页 |
6.3 加大职能部门的监管和支持力度 | 第58-59页 |
6.3.1 加强监管 | 第58页 |
6.3.2 出台配套政策 | 第58页 |
6.3.3 鼓励企业合作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