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选题背景 | 第9页 |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页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1-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理论基础 | 第13-15页 |
·资源稀缺性理论 | 第13页 |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3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理论 | 第13-14页 |
·区域增长极理论 | 第14-15页 |
·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 第15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5页 |
·数据来源说明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6-22页 |
·自然条件与资源 | 第16-18页 |
·自然条件 | 第16-17页 |
·自然资源 | 第17-18页 |
·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土地利用现状与评价 | 第19-22页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19-20页 |
·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 第20-22页 |
3 葫芦岛市耕地利用现状及数量变化分析 | 第22-30页 |
·耕地利用现状 | 第22-25页 |
·耕地组成结构 | 第22页 |
·耕地分布概况 | 第22-25页 |
·耕地数量变化分析 | 第25-30页 |
·耕地数量变化特点 | 第25-26页 |
·耕地数量变化空间差异 | 第26-27页 |
·耕地数量变化流向分析 | 第27-30页 |
4 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30-37页 |
·研究方法与指标的选择 | 第30-31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研究指标的选择 | 第30-31页 |
·主成分分析结果 | 第31-33页 |
·耕地变化驱动力分析 | 第33-35页 |
·经济发展驱动因素 | 第33-34页 |
·人口增长驱动因素 | 第34页 |
·农业科技进步驱动因素 | 第34-35页 |
·其他沿海城市耕地数量变化特点及其驱动力研究 | 第35页 |
·与其他沿海城市相比葫芦岛市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力的特点 | 第35-37页 |
·耕地数量变化特点 | 第35-36页 |
·耕地变化驱动力特点 | 第36-37页 |
5 葫芦岛市耕地供给和需求分析 | 第37-49页 |
·耕地的供给分析 | 第37-42页 |
·耕地质量评价 | 第37-39页 |
·耕地后备资源评价 | 第39-42页 |
·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的需求 | 第42-49页 |
·葫芦岛市社会经济发展态势 | 第42-46页 |
·社会经济发展对耕地的需求 | 第46-49页 |
6 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建设的途径 | 第49-56页 |
·从严控制耕地数量减少 | 第49-51页 |
·合理调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严格实施占补平衡 | 第49页 |
·引导农业结构高效调整 | 第49-50页 |
·有计划地实施生态退耕 | 第50页 |
·加大灾毁耕地的防治和复耕力度 | 第50-51页 |
·适度利用耕地后备资源,因地制宜补充耕地 | 第51-53页 |
·突出自身特色,适度利用耕地后备资源 | 第51-52页 |
·因地制宜补充耕地 | 第52-53页 |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 第53-54页 |
·大力改良现有耕地 | 第53页 |
·提高补充耕地的质量 | 第53-54页 |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耕地质量 | 第54页 |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的法律、法规 | 第54页 |
·提高群众的耕地保护意识,充分发挥其参与和监督的作用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