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2-13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6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2章 青年旅舍与互动性的相关概述 | 第15-24页 |
2.1 青年旅舍的概述 | 第15-19页 |
2.1.1 青年旅舍的发展 | 第15-16页 |
2.1.2 青年旅舍的分类 | 第16-17页 |
2.1.3 青年旅舍的特点 | 第17-19页 |
2.2 青年旅舍公共空间的界定 | 第19-20页 |
2.3 互动性的相关理论 | 第20-21页 |
2.3.1 互动性 | 第20-21页 |
2.3.2 环境心理学 | 第21页 |
2.3.3 场所精神 | 第21页 |
2.4 青年旅舍公共空间互动性设计的现状分析 | 第21-23页 |
2.4.1 公共空间互动性设计的现状 | 第21-22页 |
2.4.2 公共空间互动性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青年旅舍公共空间设计中互动性的体现 | 第24-51页 |
3.1 住客人群的心理行为分析 | 第24-27页 |
3.1.1 住客人群的属性 | 第24页 |
3.1.2 住客人群的心理特点 | 第24-25页 |
3.1.3 住客人群的交往行为特点 | 第25-27页 |
3.2 青年旅舍公共空间体现互动性的设计方法 | 第27-49页 |
3.2.1 塑造有助于住客互动的空间环境 | 第27-39页 |
3.2.1.1 通过空间布局塑造互动的空间环境 | 第27-29页 |
3.2.1.2 通过空间的多功能塑造互动的空间环境 | 第29-31页 |
3.2.1.3 通过空间分隔塑造互动的空间环境 | 第31-34页 |
3.2.1.4 通过空间尺度塑造互动的空间环境 | 第34-36页 |
3.3.1.5 通过空间流线塑造互动的空间环境 | 第36-39页 |
3.2.2 营造有助于住客互动的空间氛围 | 第39-49页 |
3.2.2.1 利用空间色彩营造互动的空间氛围 | 第39-41页 |
3.2.2.2 利用空间界面营造互动的空间氛围 | 第41-42页 |
3.2.2.3 利用软装物品营造互动的空间氛围 | 第42-46页 |
3.2.2.4 通过光环境设计营造互动的空间氛围 | 第46-49页 |
3.3 互动性在青年旅舍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作用 | 第49-50页 |
3.3.1 实现住客的自我互动 | 第49页 |
3.3.2 实现住客与住客之间的互动 | 第49-50页 |
3.3.3 实现住客与空间环境之间的互动 | 第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wokhoon者行孙青年旅舍实例分析 | 第51-58页 |
4.1 wokhoon者行孙青年旅舍概况 | 第51页 |
4.1.1 地理位置 | 第51页 |
4.1.2 青年旅舍公共空间平面功能设置 | 第51页 |
4.2 Wokhoon者行孙青年旅舍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互动性体现 | 第51-57页 |
4.2.1 公共空间的布局 | 第51-54页 |
4.2.2 公共空间的流线关系 | 第54-55页 |
4.2.3 公共空间的装饰 | 第55-5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A 青年旅舍公共空间调研表格 | 第61-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导师简介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