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42页 |
1.1 引言 | 第20-24页 |
1.1.1 燃料电池概述 | 第20-21页 |
1.1.2 PEMFC | 第21-24页 |
1.2 金属纳米晶体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 第24-34页 |
1.2.1 阴极催化剂 | 第24-31页 |
1.2.2 阳极催化剂 | 第31-34页 |
1.3 金属纳米晶体的可控合成 | 第34-39页 |
1.3.1 合成方法 | 第35页 |
1.3.2 Pt基纳米晶体 | 第35-38页 |
1.3.3 Pd基纳米晶体 | 第38-39页 |
1.3.4 其他过渡金属基纳米晶体 | 第39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第39-42页 |
第二章 PdCu零维合金纳米结构的控制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42-52页 |
2.1 引言 | 第42页 |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2-43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43-44页 |
2.3.1 物理表征 | 第43-44页 |
2.3.2 电化学表征 | 第44页 |
2.4 样品合成 | 第44-45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2.5.1 形貌与组分分析 | 第45-46页 |
2.5.2 结构分析 | 第46-47页 |
2.5.3 形貌控制机理分析 | 第47-48页 |
2.5.4 电催化FAOR性能分析 | 第48-51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三章 PtNiAg(Cu)零维异质纳米结构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52-82页 |
3.1 引言 | 第52页 |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3.3 表征手段 | 第53-54页 |
3.3.1 物理表征 | 第53页 |
3.3.2 电化学表征 | 第53-54页 |
3.3.3 量化计算方法 | 第54页 |
3.4 PtNiAg核壳纳米颗粒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54-64页 |
3.4.1 样品合成 | 第54-55页 |
3.4.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4页 |
3.4.3 本节小结 | 第64页 |
3.5 PtNiCu空心且表面可穿过纳米颗粒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质研究 | 第64-80页 |
3.5.1 样品合成 | 第64-65页 |
3.5.2 结果与讨论 | 第65-80页 |
3.5.3 本节小结 | 第8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四章 Cu-Pt(Pd)一维异质纳米结构的合成及电催化性质研究 | 第82-104页 |
4.1 引言 | 第82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82-83页 |
4.3 表征手段 | 第83页 |
4.3.1 物理表征 | 第83页 |
4.3.2 电化学表征 | 第83页 |
4.3.3 量化计算方法 | 第83页 |
4.4 Cu-Pt核壳纳米线的组分控制合成及电催化性能调控 | 第83-91页 |
4.4.1 样品合成 | 第83-84页 |
4.4.2 结果与讨论 | 第84-90页 |
4.4.3 本节小结 | 第90-91页 |
4.5 Cu-Pd核壳纳米管的形貌控制合成及电催化性质研究 | 第91-102页 |
4.5.1 样品合成 | 第91页 |
4.5.2 结果与讨论 | 第91-102页 |
4.5.3 本节小结 | 第10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Cu-Ni 一维异质纳米结构的控制合成及电催化性能研究 | 第104-124页 |
5.1 引言 | 第104页 |
5.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04-105页 |
5.3 表征手段 | 第105页 |
5.3.1 物理表征 | 第105页 |
5.3.2 电化学表征 | 第105页 |
5.4 样品合成 | 第105-106页 |
5.5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22页 |
5.5.1 形貌与组分分析 | 第106-108页 |
5.5.2 结构分析 | 第108-114页 |
5.5.3 电催化MOR性能分析 | 第114-12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6页 |
附录 英文名词缩写对照表 | 第136-138页 |
致谢 | 第138-140页 |
学术成果 | 第140-142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142-143页 |
附件 | 第143-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