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评价 | 第10-13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研究现状综合分析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3 主要创新 | 第14-15页 |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2.1.1 海洋生态系统 | 第15-16页 |
2.1.2 海洋生态安全 | 第16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2.1 治理理论 | 第16-17页 |
2.2.2 整体治理理论 | 第17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2.2.4 现代系统论 | 第18-20页 |
3 我国南海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现状及问题 | 第20-34页 |
3.1 我国南海海洋生态安全治理客体现状 | 第20-28页 |
3.1.1 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方面 | 第20-23页 |
3.1.2 海洋资源方面 | 第23-24页 |
3.1.3 海洋环境污染 | 第24-28页 |
3.2 我国南海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主体行动 | 第28-31页 |
3.2.1 成立治理机构治理 | 第28页 |
3.2.2 加强政策立法 | 第28-29页 |
3.2.3 建立海洋生态保护区 | 第29-30页 |
3.2.4 建立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 第30-31页 |
3.2.5 进行海洋生态补偿实践 | 第31页 |
3.3 我国南海海洋生态安全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3.3.1 主权纠纷不清,国际合作难度大 | 第31-32页 |
3.3.2 法律体系不健全 | 第32页 |
3.3.3 主体单调,非政府组织、企业与公众等的参与度不够 | 第32页 |
3.3.4 海洋生态安全保护管理制度有待提升 | 第32-33页 |
3.3.5 海洋生态环境安全的相关技术落后 | 第33-34页 |
4 国外海洋生态安全治理经验借鉴 | 第34-40页 |
4.1 美国海洋生态安全治理 | 第34-36页 |
4.1.1 法规政策方面 | 第34页 |
4.1.2 管理制度方面 | 第34-35页 |
4.1.3 技术手段方面 | 第35页 |
4.1.4 参与主体方面 | 第35-36页 |
4.2 日本海洋生态安全治理 | 第36-38页 |
4.2.1 法规政策方面 | 第36页 |
4.2.2 管理制度方面 | 第36-37页 |
4.2.3 科技手段方面 | 第37页 |
4.2.4 参与主体方面 | 第37-38页 |
4.3 澳大利亚海洋生态安全治理 | 第38-40页 |
4.3.1 政策立法方面 | 第38页 |
4.3.2 管理制度方面 | 第38页 |
4.3.3 治理主体方面 | 第38-40页 |
5 南海海洋生态安全“4+1+1”综合治理模式及构建 | 第40-46页 |
5.1 “4+1+1”综合治理模式的目标及核心思想 | 第40-41页 |
5.1.1 “4+1+1”综合治理模式的目标 | 第40页 |
5.1.2 “4+1+1”综合治理模式的核心思想 | 第40-41页 |
5.2 “4+1+1”综合治理模式的框架构建 | 第41-44页 |
5.2.1 基本框架 | 第41-42页 |
5.2.2 角色划分 | 第42-44页 |
5.3 动态运行机制 | 第44-46页 |
5.3.1 法规保障机制 | 第44-45页 |
5.3.2 资源保证机制 | 第45页 |
5.3.3 监测反馈机制 | 第45-46页 |
6 “4+1+1”综合治理模式在治理南海海洋生态安全中的推进 | 第46-51页 |
6.1 治理主体 | 第46-48页 |
6.1.1 维护我国南海主权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 | 第46页 |
6.1.2 完善法制体系,提供法律保障 | 第46-47页 |
6.1.3 主体多元化,非政府组织、企业与公众积极参与 | 第47页 |
6.1.4 改善海洋生态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工作效率 | 第47-48页 |
6.2 治理客体 | 第48-49页 |
6.2.1 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方面 | 第48页 |
6.2.2 海洋资源利用方面 | 第48页 |
6.2.3 海洋环境污染方面 | 第48-49页 |
6.3 治理技术手段 | 第49-51页 |
6.3.1 预防监测技术 | 第49-50页 |
6.3.2 污染处理技术 | 第50页 |
6.3.3 评估、反馈技术 | 第50-5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7.1 结论 | 第51页 |
7.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59页 |
导师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