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2-18页 |
1.1 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严重性 | 第12-13页 |
1.2 心脑血管病影响因素研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多水平统计模型的应用及研究 | 第16-18页 |
1.3.1 多水平统计模型及优点 | 第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3 资料与方法 | 第18-25页 |
3.1 资料来源 | 第18-20页 |
3.1.1 人口资料 | 第18页 |
3.1.2 死亡资料 | 第18-19页 |
3.1.3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数据库 | 第19页 |
3.1.4 其他数据 | 第19-20页 |
3.2 前期数据准备和处理 | 第20-21页 |
3.2.1 垃圾编码分配 | 第20页 |
3.2.2 漏报率 | 第20页 |
3.2.3 死亡率,性别、年龄别、死因别死亡率 | 第20页 |
3.2.4 校正死亡率 | 第20页 |
3.2.5 标化死亡率 | 第20-21页 |
3.2.6 死因ICD-10编码范围 | 第21页 |
3.2.7 地理分布 | 第21页 |
3.3 统计分析 | 第21-23页 |
3.3.1 多水平负二项回归模型 | 第21-22页 |
3.3.2 建立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多水平负二项回归模型 | 第22-23页 |
3.4 分析软件 | 第23页 |
3.5 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4 研究结果 | 第25-46页 |
4.1 2010-2015年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死亡水平和变化趋势 | 第25-26页 |
4.1.1 2010-2015年中国人群主要心脑血管病粗死亡率水平 | 第25页 |
4.1.2 2010-2015年中国人群主要心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水平和趋势 | 第25-26页 |
4.2 2010-2015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 第26-31页 |
4.2.1 2010-2015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病粗死亡率水平 | 第26页 |
4.2.2 2010-2015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心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 | 第26-31页 |
4.3 2010-2015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 第31-37页 |
4.3.1 2010-2015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脏病粗死亡率水平 | 第31页 |
4.3.2 2010-2015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 | 第31-37页 |
4.4 中国缺血性心脏病标化死亡率变化的多水平分析 | 第37-39页 |
4.5 2010-2015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脑血管病死亡率变化趋势 | 第39-44页 |
4.5.1 2010-2015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脑血管病粗死亡率水平 | 第39页 |
4.5.2 2010-2015年中国40岁以上人群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变化趋势 | 第39-44页 |
4.6 中国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变化的多水平分析 | 第44-46页 |
5 讨论 | 第46-52页 |
5.1 中国人群主要心脑血管病的危害 | 第46页 |
5.2 中国人群主要心脑血管病死亡的变化趋势 | 第46-48页 |
5.3 主要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 第48-51页 |
5.3.1 城镇化促进了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降低 | 第48页 |
5.3.2 代谢危险因素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关联密切 | 第48-49页 |
5.3.3 扩大医保比例、家庭收入水平高有利于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降低 | 第49-50页 |
5.3.4 膳食及其他行为因素和心脑血管病死亡无相关 | 第50-51页 |
5.4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 第51-52页 |
5.4.1 创新性 | 第51-52页 |
5.4.2 局限性 | 第52页 |
6 结论 | 第52-53页 |
7 建议 | 第53-54页 |
缩略词说明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3页 |
个人简历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