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4-46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4-26页 |
1.1.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14-17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1.1.3 运用X线检测髌骨位置和髌下脂肪垫情况 | 第22-23页 |
1.1.4 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大体形态学观察及评分方法 | 第23页 |
1.1.5 运用Micro-CT检测软骨下骨结构 | 第23页 |
1.1.6 甲苯胺蓝染色步骤 | 第23-24页 |
1.1.7 免疫组化 | 第24-25页 |
1.1.8 免疫分析 | 第25-26页 |
1.1.9 OARSI评分 | 第26页 |
1.1.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第26页 |
1.2 结果 | 第26-34页 |
1.2.1 实验动物术后饲养及生长情况 | 第26页 |
1.2.2 X线检测结果 | 第26-28页 |
1.2.3 大体形态学观察 | 第28页 |
1.2.4 OARSI大体形态学评分 | 第28-29页 |
1.2.5 组织形态学观察 | 第29页 |
1.2.6 OARSI组织学评分 | 第29-30页 |
1.2.7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第30-31页 |
1.2.8 IRS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31-32页 |
1.2.9 骨密度测量结果 | 第32页 |
1.2.10 Micro-CT测量结果 | 第32-34页 |
1.3 讨论 | 第34-40页 |
1.3.1 髌下脂肪垫 | 第35-36页 |
1.3.2 低位髌骨 | 第36-38页 |
1.3.3 低位髌骨的测量标准 | 第38页 |
1.3.4 低位髌骨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38-39页 |
1.3.5 低位髌骨对髌股关节炎的影响 | 第39-40页 |
1.4 结论 | 第40页 |
1.5 不足与展望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第2章 综述 髌股关节炎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46-57页 |
2.1 髌股关节解剖关系异常改变 | 第46-51页 |
2.1.1 髌股关节软组织与PFA | 第46-47页 |
2.1.2 髌骨不稳定与PFA | 第47页 |
2.1.3 低位髌骨和高位髌骨与PFA | 第47-49页 |
2.1.4 髌骨软骨骨折与PFA | 第49-50页 |
2.1.5 髌骨和股骨滑车的发育不良与PFA | 第50页 |
2.1.6 髌骨脱位与PFA | 第50页 |
2.1.7 滑膜皱襞挤压和髌髁骨赘的形成与PFA | 第50-51页 |
2.2 髌股关节力学特性的异常改变 | 第51页 |
2.2.1 Q角改变与PFA | 第51页 |
2.2.2 下肢力线异常(下肢扭转)与PFA | 第51页 |
2.3 其他 | 第51-52页 |
2.4 小结与展望 | 第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附录A 脱水透明过程和膝关节外侧观察到的切片平面 | 第58-59页 |
附录B 阳性细胞染色强度和阳性表达细胞的百分比 | 第59-60页 |
附录C 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大体形态学OARSI评分标准 | 第60-61页 |
附录D 新西兰大白兔膝关节组织学OARSI评分标准 | 第61-62页 |
附录E 钙化软骨和软骨下骨损害OARSI评分标准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导师简介 | 第64-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