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野艾蒿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1.1 野艾蒿简介 | 第10-11页 |
1.1.2 野艾蒿的化学成分 | 第11页 |
1.1.3 野艾蒿的药理作用 | 第11-12页 |
1.1.4 野艾蒿的开发利用 | 第12页 |
1.2 咖啡酰奎尼酸的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咖啡酰奎尼酸的结构 | 第12-14页 |
1.2.2 咖啡酰奎尼酸的分离纯化及测定 | 第14-15页 |
1.2.3 咖啡酰奎尼酸的药理作用 | 第15-16页 |
1.3 野黄芩苷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1 野黄芩苷概述 | 第16-17页 |
1.3.2 野黄芩苷的药理作用 | 第17-18页 |
1.3.3 野黄芩苷的生物转化 | 第18-19页 |
1.4 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9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野艾蒿咖啡酰奎尼酸类物质的结构鉴定 | 第20-28页 |
2.1 材料与设备 | 第20-21页 |
2.1.1 材料与试剂 | 第20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0-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页 |
2.2.1 咖啡酰奎尼酸类物质的提取 | 第21页 |
2.2.2 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第21页 |
2.2.3 质谱条件 | 第2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7页 |
2.3.1 咖啡酰奎尼酸成分的鉴定 | 第23-25页 |
2.3.2 阿魏酰奎尼酸成分的鉴定 | 第25-26页 |
2.3.3 咖啡酰阿魏酰奎尼酸成分的鉴定 | 第26页 |
2.3.4 其他绿原酸成分的鉴定 | 第26-27页 |
2.3.5 黄酮成分的鉴定 | 第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野艾蒿中二咖啡酰奎尼酸的提取 | 第28-39页 |
3.1 材料与设备 | 第28-29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28页 |
3.1.2 仪器与设备 | 第28-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3.2.1 石油醚对野艾蒿的预处理 | 第29页 |
3.2.2 乙醇浓度对二咖啡酰奎尼酸得率的影响 | 第29页 |
3.2.3 提取温度对二咖啡酰奎尼酸得率的影响 | 第29页 |
3.2.4 提取时间对二咖啡酰奎尼酸得率的影响 | 第29页 |
3.2.5 料液比对二咖啡酰奎尼酸得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6 响应面法优化二咖啡酰奎尼酸提取工艺 | 第30页 |
3.2.7 二咖啡酰奎尼酸的检测方法 | 第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3.3.1 石油醚预处理对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影响 | 第30-31页 |
3.3.2 乙醇浓度对二咖啡酰奎尼酸得率的影响 | 第31页 |
3.3.3 提取温度对二咖啡酰奎尼酸得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3.3.4 提取时间对二咖啡酰奎尼酸得率的影响 | 第32页 |
3.3.5 料液比对二咖啡酰奎尼酸得率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6 响应面优化 | 第33-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野艾蒿中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分离纯化 | 第39-50页 |
4.1 材料与设备 | 第39-40页 |
4.1.1 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4.1.2 仪器与设备 | 第39-4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4.2.1 野艾蒿中二咖啡酰奎尼酸的提取 | 第40页 |
4.2.2 大孔树脂对二咖啡酰奎尼酸的纯化 | 第40-41页 |
4.2.3 大孔树脂的动态吸附-解吸实验 | 第41页 |
4.2.4 乙酸乙酯萃取 | 第41页 |
4.2.5 葡聚糖对二咖啡酰奎尼酸的二次纯化 | 第41页 |
4.2.6 制备色谱制备二咖啡酰奎尼酸单体 | 第41页 |
4.2.7 冷冻干燥 | 第41-42页 |
4.2.8 二咖啡酰奎尼酸的检测方法 | 第42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2-49页 |
4.3.1 树脂筛选结果 | 第42-43页 |
4.3.2 大孔树脂CN205对咖啡酰奎尼酸的动态吸附-解吸 | 第43-45页 |
4.3.3 乙酸乙酯对单咖啡酰奎尼酸的萃取纯化 | 第45-46页 |
4.3.4 葡聚糖对二咖啡酰奎尼酸的动态吸附-解吸 | 第46-47页 |
4.3.5 制备色谱分离三种二咖啡酰奎尼酸 | 第47-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野艾蒿黄酮的测定及野黄芩苷的转化 | 第50-61页 |
5.1 材料与设备 | 第50-51页 |
5.1.1 材料与试剂 | 第50页 |
5.1.2 仪器与设备 | 第50-51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51-53页 |
5.2.1 野艾蒿黄酮含量测定 | 第51页 |
5.2.2 野艾蒿野黄芩苷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5.2.3 脉孢菌酶液的制备及对野黄芩苷的转化 | 第52页 |
5.2.4 温度对酶转化的影响 | 第52页 |
5.2.5 pH对酶转化的影响 | 第52页 |
5.2.6 底物浓度对酶转化的影响 | 第52页 |
5.2.7 转化时间对酶转化的影响 | 第52页 |
5.2.8 转化产物的鉴定 | 第52-53页 |
5.2.9 转化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53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5.3.1 野艾蒿中黄酮含量 | 第53-54页 |
5.3.2 野艾蒿中野黄芩苷含量 | 第54页 |
5.3.3 脉孢菌对野黄芩苷的转化 | 第54-56页 |
5.3.4 酶转化温度的确定 | 第56-57页 |
5.3.5 酶转化pH的确定 | 第57页 |
5.3.6 酶转化底物浓度的确定 | 第57-58页 |
5.3.7 酶转化时间的确定 | 第58-59页 |
5.3.8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转化产物 | 第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结论 | 第61页 |
6.2 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