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龙油田葡萄花油层沉积特征及开发方案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3页 |
第一章 储层精细构造特征 | 第13-24页 |
1.1 构造特征 | 第13-14页 |
1.2 断裂特征 | 第14-15页 |
1.3 构造发育史平面演化 | 第15-18页 |
1.3.1 古龙油田构造概况 | 第15页 |
1.3.2 古构造图绘制原则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4 构造演化史分析 | 第18-22页 |
1.4.1 坳陷阶段 | 第19-21页 |
1.4.2 萎缩抬升阶段 | 第21-22页 |
1.5 构造格局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 | 第22-24页 |
第二章 葡萄花油层沉积相研究 | 第24-37页 |
2.1 葡萄花油层单井相模式建立 | 第24-29页 |
2.1.1 测井曲线形态 | 第24-26页 |
2.1.2 单井相确定 | 第26-29页 |
2.2 密井网区砂体精细解剖 | 第29-34页 |
2.2.1 高西油田 | 第30-31页 |
2.2.2 布木格油田 | 第31-32页 |
2.2.3 龙南油田 | 第32-33页 |
2.2.4 葡西南油田 | 第33-34页 |
2.3 砂体规模约束计算 | 第34页 |
2.4 全区沉积相组合 | 第34-37页 |
2.4.1 下砂岩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5页 |
2.4.2 中砂岩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5页 |
2.4.3 上砂岩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35-37页 |
第三章 葡萄花油层油水分布规律 | 第37-56页 |
3.1 平面分区结果 | 第37页 |
3.2 地质模型纵向分段 | 第37-42页 |
3.2.1 水化学场理论 | 第38-39页 |
3.2.2 砂岩成岩压实作用 | 第39-41页 |
3.2.3 毛管压力曲线特征分析 | 第41-42页 |
3.2.4 储层分类 | 第42页 |
3.3 流体识别图版 | 第42-46页 |
3.3.1 古龙油田2、3区油水识别图版 | 第42-44页 |
3.3.2 古龙油田1、4区油水识别图版 | 第44-46页 |
3.4 含水饱和度模型及油水同层细分模型确定 | 第46-51页 |
3.4.1 泥质钙质校正后的阿尔奇公式 | 第46-48页 |
3.4.2 岩电参数的确立 | 第48-50页 |
3.4.3 产水率及油水同层细分模型 | 第50-51页 |
3.5 低阻油层解释方法研究 | 第51-52页 |
3.5.1 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 第51页 |
3.5.2 低阻油层识别方法 | 第51-52页 |
3.6 有利油气富集区优选 | 第52-56页 |
3.6.1 向斜间鞍部有利油气富集区优选 | 第53页 |
3.6.2 向斜斜坡区有利油气富集区优选 | 第53-55页 |
3.6.3 向斜中心有利油气富集区优选 | 第55-56页 |
第四章 G463-4区块开发方案设计 | 第56-66页 |
4.1 动态特征研究 | 第56-59页 |
4.1.1 产能分析 | 第56-57页 |
4.1.2 吸水能力 | 第57-58页 |
4.1.3 油藏天然能量 | 第58-59页 |
4.1.4 油层渗流特征 | 第59页 |
4.2 开发方案设计 | 第59-65页 |
4.2.1 开发层系 | 第59-60页 |
4.2.2 开发方式 | 第60页 |
4.2.3 布井井型 | 第60页 |
4.2.4 井网方式 | 第60-61页 |
4.2.5 布井有效厚度下限 | 第61-62页 |
4.2.6 动用储量计算 | 第62-63页 |
4.2.7 井位部署原则 | 第63页 |
4.2.8 井位部署结果及年产能规模 | 第63页 |
4.2.9 注水方式和时机 | 第63-64页 |
4.2.10 注入压力 | 第64页 |
4.2.11 采收率预测 | 第64页 |
4.2.12 开发指标预测 | 第64-65页 |
4.3 经济评价 | 第65-66页 |
4.3.1 经济评价参数 | 第65页 |
4.3.2 经济评价结果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