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信贷论文

Y银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SIP”模式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5页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一)研究的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的意义第12页
    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2-14页
        (一)研究方法第12-13页
        (二)研究内容第13-14页
    三、研究创新点与不足第14-15页
        (一)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独特性第14页
        (二)研究方法较为新颖第14页
        (三)本文的不足第14-15页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5-22页
    一、相关理论第15-17页
        (一)市场细分理论第15页
        (二)风险管控理论第15-16页
        (三)金融创新理论第16页
        (四)比较优势理论第16页
        (五)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第16-17页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7-22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17-19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19-22页
第三章 Y银行“SIP”模式的发展现状第22-34页
    一、Y银行简介第22-25页
        (一)Y银行自然状况第22-23页
        (二)Y银行业务定位第23-24页
        (三)Y银行目标客户第24页
        (四)Y银行信贷服务体系第24-25页
    二、Y银行“SIP”模式的构建第25-29页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概念界定第25页
        (二)科技型中小企业对金融支持需求的理论分析第25-27页
        (三)Y银行“SIP”模式的构建过程及其结果第27-29页
    三、Y银行“SIP”模式的运行状况第29-34页
        (一)“SIP”模式的发展规模第29-30页
        (二)“SIP”模式客户评级分布第30-31页
        (三)“SIP”模式客户资产质量情况第31页
        (四)“SIP”客户行业分布情况第31-32页
        (五)“SIP”模式下企业信誉状况甄别方式第32页
        (六)“SIP”模式下企业信贷业务管理原则第32-33页
        (七)“SIP”模式下信贷业务管理目的及流程第33-34页
第四章 Y银行“SIP”模式存在的问题第34-43页
    一、“SIP”模式在贷前调查中存在的问题第34-38页
        (一)“SIP”模式下企业信誉状况甄别不清晰第34-35页
        (二)“SIP”模式下企业信贷服务管理不健全第35-37页
        (三)负责“SIP”模式的人员专业性程度不高第37-38页
    二、“SIP”模式在贷中审批中存在的问题第38-41页
        (一)“SIP”模式下企业信贷管理流程规范性不足第38-39页
        (二)“SIP”模式下企业信贷管理原则不强第39-40页
        (三)“SIP”模式下企业生命周期策略过于片面第40页
        (四)Y银行对“SIP”模式缺乏风险防范经验第40-41页
    三、“SIP”模式在贷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第41-43页
        (一)“SIP”模式下Y银行贷后管理机制不健全第41-42页
        (二)“SIP”模式下Y银行未能建立具有针对性的贷后管理准则第42-43页
第五章 Y银行“SIP”模式的未来发展建议第43-55页
    一、完善“SIP”模式服务机制第43-48页
        (一)创新Y银行信贷模式第43页
        (二)提升服务人员专业性第43-44页
        (三)提升Y银行自身经营风险防范意识第44-45页
        (四)出台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第45-47页
        (五)创建信用担保体系与风险补偿机制第47-48页
    二、完善“SIP”模式下的信贷服务产品第48-49页
        (一)“SIP”模式选择权贷款第48页
        (二)“SIP”模式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第48页
        (三)“SIP”模式智慧科贷A、B第48-49页
        (四)“SIP”模式供应链融资服务第49页
        (五)“SIP”模式“智慧网贷”综合服务卡第49页
    三、针对“SIP”模式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发展建议第49-50页
        (一)“SIP”模式企业种子期策略第49-50页
        (二)“SIP”模式企业创业期策略第50页
        (三)“SIP”模式企业成长期策略第50页
        (四)“SIP”模式企业成熟期策略第50页
    四、“SIP”模式下实现银企“双赢”的发展建议第50-55页
        (一)浮动利率制第50-51页
        (二)第三方联动第51页
        (三)加强“SIP”模式风险缓释机制第51-53页
        (四)健全针对“SIP”模式相关法律机制第53页
        (五)构建高效流程,提高“SIP”模式服务效率第53-55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59-60页
致谢第60-61页

论文共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度环境对上市公司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下一篇:我国遗嘱信托受托人法律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