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4-27页 |
1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 | 第14页 |
2 李斯特菌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2.1 李斯特菌属的简介 | 第14-15页 |
2.2 李斯特菌引起的污染问题 | 第15页 |
2.3 李斯特菌的控制方法及存在问题 | 第15-16页 |
3 细菌素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3.1 细菌素的概念 | 第16-17页 |
3.2 细菌素的应用 | 第17-19页 |
3.2.1 细菌素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 第17-18页 |
3.2.2 细菌素在畜牧业方面的应用 | 第18页 |
3.2.3 细菌素在医学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3.2.4 细菌素在水产业方面的应用 | 第19页 |
3.3 细菌素的性质 | 第19-21页 |
3.3.1 细菌素的抑菌谱 | 第19页 |
3.3.2 细菌素的免疫性 | 第19-20页 |
3.3.3 细菌素与抗生素的区别 | 第20-21页 |
3.4 细菌素的理化特性 | 第21页 |
3.5 细菌素的基因定位 | 第21页 |
3.6 细菌素的作用机制 | 第21页 |
4 Bt产细菌素情况 | 第21-24页 |
5 plcR基因对芽胞杆菌毒力因子的调控 | 第24-26页 |
5.1 plcR基因的概念 | 第24-25页 |
5.2 plcR基因的特征 | 第25页 |
5.3 plcR基因的调控 | 第25-26页 |
6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科学意义 | 第26-27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7-43页 |
1 材料 | 第27-34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7-31页 |
1.2 培养基 | 第31-32页 |
1.3 试剂 | 第32-33页 |
1.3.1 Tricine-SDS-PAGE试剂 | 第32页 |
1.3.2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32页 |
1.3.3 其他试剂 | 第32-33页 |
1.4 缓冲液 | 第33页 |
1.5 酶类 | 第33-34页 |
2 方法 | 第34-43页 |
2.1 细菌培养 | 第34页 |
2.2 获得高效产细菌素的Bt优良菌株 | 第34-35页 |
2.2.1 单增李斯特菌的鉴定 | 第34页 |
2.2.2 高效优良Bt菌株的筛选 | 第34页 |
2.2.3 Bt优良菌株的安全性检测 | 第34-35页 |
2.3 Bt菌株产细菌素的发酵曲线测定 | 第35页 |
2.4 Bt菌株细菌素的部分纯化 | 第35-37页 |
2.4.1 饱和硫酸铵沉淀细菌素 | 第35-36页 |
2.4.2 Tricine-SDS-PAGE | 第36页 |
2.4.2 凝胶原位抗菌活性检测 | 第36-37页 |
2.5 Bt菌株细菌素的作用方式 | 第37页 |
2.6 Bt菌株细菌素的理化特性 | 第37-38页 |
2.6.1 pH对细菌素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7页 |
2.6.2 温度对细菌素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7页 |
2.6.3 酶对细菌素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2.7 BRC-ZLL5和BRC-XQ6的抑菌谱 | 第38页 |
2.8 plcR对Bt 407细菌素活性大小和抑菌谱的影响 | 第38-39页 |
2.8.1 plcR对Bt细菌素抗菌活性大小的影响 | 第38页 |
2.8.2 细菌素胞内外分泌研究 | 第38-39页 |
2.9 BRC-ZLL5和BRC-XQ6 plcR基因的检测与克隆 | 第39页 |
2.10 BRC-ZLL5和BRC-XQ6的plcR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39-43页 |
2.10.1 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 第39-40页 |
2.10.2 DNA的酶切及连接 | 第40-41页 |
2.10.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1-42页 |
2.10.4 转化与筛选 | 第42页 |
2.10.5 碱裂解法提取重组质粒 | 第42页 |
2.10.6 重组质粒的鉴定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63页 |
3.1 获得高效产细菌素的Bt优良菌株 | 第43-46页 |
3.1.1 李斯特菌的鉴定 | 第43页 |
3.1.2 高效优良Bt菌株的筛选 | 第43-46页 |
3.1.3 Bt优良菌株的安全性检测 | 第46页 |
3.2 Bt菌株产细菌素的发酵曲线测定 | 第46-48页 |
3.3 Bt细菌素的部分纯化 | 第48-50页 |
3.3.1 饱和硫酸铵沉淀细菌素 | 第48页 |
3.3.2 Tricine-SDS-PAGE | 第48-50页 |
3.3.3 凝胶原位抗菌活性检测 | 第50页 |
3.4 Bt细菌素的作用方式 | 第50-52页 |
3.5 Bt细菌素的理化特性 | 第52-54页 |
3.5.1 细菌素对pH的敏感性 | 第52页 |
3.5.2 细菌素对温度的敏感性 | 第52-53页 |
3.5.3 细菌素对酶的敏感性 | 第53-54页 |
3.6 BRC-ZLL5和BRC-XQ6的抑菌谱 | 第54-55页 |
3.7 plcR对Bt 407细菌素活性大小和抑菌谱的影响 | 第55-58页 |
3.7.1 plcR对细菌素活性大小的影响 | 第55-58页 |
3.7.2 细菌素胞内外分泌研究 | 第58页 |
3.8 BRC-ZLL5和BRC-XQ6 plcR基因的检测与克隆 | 第58-59页 |
3.9 BRC-ZLL5和BRC-XQ6的plcR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59-63页 |
3.9.1 plcR基因缺失片段的选取 | 第59-61页 |
3.9.2 plcR基因缺失载体的构建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小结与讨论 | 第63-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