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9-16页 |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 1.2 结构抗震试验方法分类 | 第9-13页 |
| 1.2.1 拟静力试验 | 第10页 |
| 1.2.2 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 | 第10-11页 |
| 1.2.3 拟动力试验 | 第11-12页 |
| 1.2.4 子结构混合仿真试验方法 | 第12-13页 |
| 1.3 SRT混合仿真试验方法提出的背景 | 第13-14页 |
| 1.4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水平 | 第14-15页 |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2 SRT混合仿真试验原理及系统组成 | 第16-26页 |
| 2.1 引言 | 第16页 |
| 2.2 SRT混合仿真试验原理 | 第16-17页 |
| 2.3 SRT混合仿真试验的系统组成 | 第17-24页 |
| 2.3.1 MTS电液伺服加载系统 | 第18-19页 |
| 2.3.2 SRT混合仿真试验协调系统 | 第19-23页 |
| 2.3.4 有限元数值模拟系统 | 第23-24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3 空间钢框架SRT混合仿真试验模型的建立 | 第26-35页 |
| 3.1 引言 | 第26页 |
| 3.2 结构设计 | 第26-28页 |
| 3.2.1 试验子结构选取 | 第26-28页 |
| 3.2.2 试验测试的目的及内容 | 第28页 |
| 3.3 数值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28-32页 |
| 3.3.1 OpenSees Navigator建模 | 第29-30页 |
| 3.3.2 地震荷载及加载模式 | 第30-31页 |
| 3.3.3 结构质量的选择 | 第31页 |
| 3.3.4 结构阻尼的选择 | 第31-32页 |
| 3.4 试验子结构在OpenFresco中的定义 | 第32-34页 |
| 3.5 全结构有限元模型设置 | 第34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4 空间钢框架SRT混合仿真试验加载设计 | 第35-43页 |
| 4.1 引言 | 第35页 |
| 4.2 试验子结构加载设计 | 第35-37页 |
| 4.2.1 试验子结构试件设计 | 第35-36页 |
| 4.2.2 作动器的布置 | 第36-37页 |
| 4.3 试验子结构测点布置 | 第37-38页 |
| 4.4 加载制度 | 第38-41页 |
| 4.4.1 地震波 | 第38-39页 |
| 4.4.2 加载工况 | 第39-41页 |
| 4.5 试验误差控制技术 | 第41-42页 |
| 4.5.1 数值误差控制 | 第41-42页 |
| 4.5.2 加载误差-控制技术 | 第4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5 空间钢框架SRT混合仿真试验及结果分析 | 第43-66页 |
| 5.1 引言 | 第43页 |
| 5.2 空间钢框架SRT混合仿真试验 | 第43-45页 |
| 5.2.1 PID调节 | 第43-44页 |
| 5.2.2 试件安装 | 第44-45页 |
| 5.2.3 释放荷载 | 第45页 |
| 5.3 试验现象 | 第45页 |
| 5.3.1 小震 | 第45页 |
| 5.3.2 中震 | 第45页 |
| 5.3.3 大震 | 第45页 |
| 5.4 结果分析 | 第45-65页 |
| 5.4.1 计算位移与命令位移比较 | 第46-55页 |
| 5.4.2 命令位移和反馈位移位移的比较 | 第55-65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附录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