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古旧类建筑在博物馆展陈中利用的历史与现状 | 第13-20页 |
第一节 古旧类建筑的特殊性 | 第13-16页 |
一、古旧类建筑的文物价值性 | 第13-14页 |
二、古旧类建筑的重复利用性 | 第14页 |
三、古旧类建筑的历史借鉴性 | 第14-15页 |
四、古旧类建筑的科学研究性 | 第15页 |
五、古旧类建筑的展陈局限性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古旧类建筑在博物馆展陈中利用的历史 | 第16-18页 |
一、古旧类建筑在博物馆展陈中利用的渊源 | 第16页 |
二、古旧类建筑在博物馆展陈中利用的发展 | 第16-18页 |
第三节 古旧类建筑在博物馆展陈中利用的现状 | 第18-20页 |
一、改“旧”为“新” | 第18页 |
二、改“旧”如“旧” | 第18-19页 |
三、“新”“旧”结合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南京地区古旧类建筑在博物馆展陈中利用现状的调查 | 第20-37页 |
第一节 南京市博物馆利用古旧类建筑进行的展陈 | 第20-24页 |
一、《龙蟠虎踞——南京城市史展序厅》 | 第20-21页 |
二、《圣塔佛光——金陵长干寺出土文物特别展》 | 第21页 |
三、《云裳簪影——馆藏宋、明服饰文物展》 | 第21-22页 |
四、《胜迹千年——朝天宫历史沿革展》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南京民俗博物馆利用古旧类建筑进行的展陈 | 第24-30页 |
一、《甘氏家族历史陈列》 | 第24-25页 |
二、《南京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展》 | 第25页 |
三、《南京钟、戏剧脸谱展》 | 第25-26页 |
四、《南京育儿、婚嫁习俗展》 | 第26-27页 |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综合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 | 第27-28页 |
六、《金陵工巧展》与《金陵十八坊陈列》 | 第28-30页 |
第三节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利用古旧类建筑进行的展陈 | 第30-33页 |
一、《太平天国历史陈列》 | 第30-31页 |
二、《明中山王徐达史料展》 | 第31-32页 |
三、《清江宁布政使衙署史料展》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利用古旧类建筑进行的展陈 | 第33-37页 |
一、《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史料展》 | 第33-34页 |
二、《洪秀全与天朝宫殿历史文物陈列展》 | 第34-35页 |
三、《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 | 第35页 |
四、《晚清与民国历史陈列展》 | 第35-36页 |
五、《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展》与《国民政府五院文物史料陈列展》 | 第36-37页 |
第三章 南京地区古旧类建筑在博物馆展陈中利用现状的分析与建议 | 第37-46页 |
第一节 南京地区古旧类建筑在博物馆展陈中利用现状的分析 | 第37-42页 |
一、总体分析 | 第37-38页 |
二、对古旧类建筑有形元素利用的分析 | 第38-39页 |
三、对古旧类建筑无形元素利用的分析 | 第39-41页 |
四、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对南京地区古旧类建筑在博物馆展陈中利用现状的建议 | 第42-46页 |
一、总体建议 | 第42页 |
二、对古旧类建筑有形元素利用的建议 | 第42-43页 |
三、对古旧类建筑无形元素利用的建议 | 第43-45页 |
四、小结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