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1 大百合属植物地理分布 | 第9-11页 |
1.2 大百合属植物形态特征及应用价值 | 第11-12页 |
1.3 大百合属繁殖生物学研究 | 第12-15页 |
1.3.1 引种栽培 | 第12-13页 |
1.3.2 种子生理 | 第13页 |
1.3.3 组织培养 | 第13-14页 |
1.3.4 杂交育种 | 第14-15页 |
1.3.5 分球及扦插繁殖 | 第15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荞麦叶大百合种群生境及群落分析 | 第16-2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7页 |
2.1.1 材料 | 第16页 |
2.1.2 研究地概况调查 | 第16页 |
2.1.3 群落植物调查及分析 | 第16-17页 |
2.1.4 数据统计 | 第17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7-23页 |
2.2.1 研究地概况 | 第17-18页 |
2.2.2 群落物种组成 | 第18-19页 |
2.2.3 黄山群落重要值分析 | 第19-21页 |
2.2.4 大别山群落重要值分析 | 第21-22页 |
2.2.5 属的区系地理成分特征 | 第22-23页 |
2.3 讨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鳞片组织培养研究 | 第25-33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3.1.1 材料 | 第25页 |
3.1.2 方法 | 第25页 |
3.1.3 统计指标 | 第25-2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2页 |
3.2.1 启动培养 | 第26-29页 |
3.2.2 增殖培养 | 第29-32页 |
3.2.3 生根培养 | 第32页 |
3.3 讨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种子萌发试验 | 第33-4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4.1.1 材料 | 第33页 |
4.1.2 千粒重的测量及形态观测 | 第33页 |
4.1.3 抑制物质定性测定 | 第33页 |
4.1.4 室内萌发试验 | 第33-35页 |
4.1.5 室外萌发试验 | 第35页 |
4.1.6 数据分析 | 第35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3页 |
4.2.1 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千粒重 | 第35-36页 |
4.2.2 种子抑制物质定性测定 | 第36页 |
4.2.3 室内种子萌发试验 | 第36-42页 |
4.2.4 种子室外萌发试验 | 第42页 |
4.2.5 种子初始萌发时间点分析 | 第42-43页 |
4.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大百合属植物种子传播能力研究 | 第45-51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5.1.1 材料 | 第45页 |
5.1.2 方法 | 第45页 |
5.1.3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5.2.1 荞麦叶大百合种子长宽积与面积的标准曲线 | 第45-46页 |
5.2.2 大百合种子长宽积与面积的标准曲线 | 第46-47页 |
5.2.3 荞麦叶大百合翼载荷平方根与植株各性状相关系数分析 | 第47页 |
5.2.4 大百合属植物的翼载荷平方根 | 第47-50页 |
5.3 讨论 | 第50-5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1-53页 |
6.1 结论 | 第51-52页 |
6.2 展望 | 第52-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图版说明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