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20页 |
1.2.1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 第11-15页 |
1.2.2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 | 第15-17页 |
1.2.3 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关系研究 | 第17-19页 |
1.2.4 沿海地带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2.5 简要评述 | 第20页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0-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1.5 创新点 | 第26-27页 |
2 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 第27-4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29页 |
2.1.1 沿海地带 | 第27-28页 |
2.1.2 新型城镇化 | 第28页 |
2.1.3 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 | 第28-29页 |
2.1.4 资源环境耗损率 | 第29页 |
2.2 预警模型构建 | 第29-35页 |
2.2.1 预警模型的原理 | 第29-31页 |
2.2.2 预警模型的结构 | 第31-33页 |
2.2.3 承载类型与预警等级 | 第33-34页 |
2.2.4 预警模型的技术流程 | 第34-35页 |
2.3 预警指标体系设计 | 第35-41页 |
2.3.1 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5页 |
2.3.2 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37页 |
2.3.3 基本指标说明 | 第37-39页 |
2.3.4 指标标准阈值确定 | 第39-41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处理 | 第41-54页 |
3.1 研究区概况 | 第41-47页 |
3.1.1 广西沿海地带自然概况 | 第41-44页 |
3.1.2 广西沿海地带城镇化概况 | 第44-47页 |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7-54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47-48页 |
3.2.2 数据处理 | 第48-54页 |
4 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过程 | 第54-86页 |
4.1 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模型调整 | 第54-55页 |
4.2 广西沿海地带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调整 | 第55-63页 |
4.2.1 预警指标体系调整 | 第55-56页 |
4.2.2 主要指标计算方法 | 第56-62页 |
4.2.3 指标关键阈值调整 | 第62-63页 |
4.3 基础评价 | 第63-76页 |
4.3.1 人均可利用土地面积 | 第63-65页 |
4.3.2 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 | 第65-66页 |
4.3.3 岸线开发强度 | 第66-69页 |
4.3.4 海域开发强度 | 第69-73页 |
4.3.5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 第73-74页 |
4.3.6 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第74-76页 |
4.3.7 基础评价结果 | 第76页 |
4.4 专项评价 | 第76-77页 |
4.5 过程评价 | 第77-81页 |
4.5.1 资源环境耗损指数 | 第77-79页 |
4.5.2 城镇化水平 | 第79-80页 |
4.5.3 脱钩分析 | 第80-81页 |
4.6 否决评价 | 第81页 |
4.7 集成评价 | 第81-82页 |
4.8 预警结果成因分析 | 第82-86页 |
5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的广西沿海地带新型城镇化实现路径 | 第86-92页 |
5.1 盘活土地空间存量,建设集约城镇 | 第86-87页 |
5.2 认清季节性、“规划性”水质污染,建设绿色城镇 | 第87-89页 |
5.3 合理利用岸线、海域空间资源,建设特色城镇 | 第89-90页 |
5.4 推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工作,建设智慧城镇 | 第90-9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2-9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学术及科研成果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