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西安市郭杜镇10月份PM10浓度时空变化与防治措施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1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第10-11页
        1.1.2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第11页
        1.1.3 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第11页
    1.2 西安市空气质量现状第11-12页
    1.3 大气颗粒物的主要影响第12-15页
        1.3.1 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第12-13页
        1.3.2 大气颗粒物对气候的影响第13-14页
        1.3.3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第14-15页
    1.4 国内外大气颗粒物研究现状第15-18页
        1.4.1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研究现状第15页
        1.4.2 大气颗粒物时空变化研究第15-17页
        1.4.3 大气颗粒物污染浓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第17-18页
    1.5 研究意义第18-20页
第2章 研究地区概况与方法第20-24页
    2.1 研究区自然概况第20页
    2.2 研究区社会经济概况第20-21页
    2.3 观测仪器及观测方法第21-23页
        2.3.1 观测地概况第21页
        2.3.2 观测仪器第21-22页
        2.3.3 仪器观测方法第22-23页
        2.3.4 统计分析方法第23页
    2.4 数据来源第23页
    2.5 研究主要内容第23-24页
第3章 2013年10月西安市郭杜镇PM_(10)浓度变化第24-34页
    3.1 2013年10月PM_(10)浓度变化第24-27页
        3.1.1 2013年10月PM_(10)浓度昼夜变化第24-25页
        3.1.2 2013年10月PM_(10)浓度垂向变化第25-27页
    3.2 2013年10月气温变化第27-29页
        3.2.1 2013年10月气温昼夜变化第27-28页
        3.2.2 2013年10月气温垂向变化第28-29页
    3.3 2013年10月风速昼夜变化第29页
    3.4 2013年10月相对湿度昼夜变化第29-30页
    3.5 2013年10月气压昼夜变化第30-34页
第4章 讨论第34-46页
    4.1 PM_(10)浓度昼夜变化规律发生原因第34页
    4.2 PM_(10)浓度垂向变化特点与原因第34-35页
    4.3 气象因素对PM_(10)浓度的影响第35-39页
        4.3.1 PM_(10)浓度与气温之间的相关性第36-37页
        4.3.2 PM_(10)浓度与相对湿度之间的相关性第37-38页
        4.3.3 PM_(10)浓度与风速之间的相关性第38-39页
        4.3.4 PM_(10)浓度与气压之间的相关性第39页
    4.4 观测地PM_(10)来源第39-41页
        4.4.1 当地源对PM_(10)浓度的影响第39-40页
        4.4.2 远程源对PM_(10)浓度的影响第40-41页
    4.5 西安市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第41-44页
        4.5.1 空气污染指数法第41-42页
        4.5.2 2013年10月西安市南郊空气质量评价第42-44页
    4.6 本文创新之处第44-46页
第5章 PM_(10)浓度垂向变化预测第46-56页
    5.1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第46-51页
        5.1.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建立第46页
        5.1.2 多元回归分析数据来源第46-47页
        5.1.3 多元回归模型第47-48页
        5.1.4 多元回归模型概述第48页
        5.1.5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F检验第48-49页
        5.1.6 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第49-51页
    5.2 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第51-53页
        5.2.1 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基本概念第51页
        5.2.2 数据处理第51页
        5.2.3 基于SPSS神经网络预测分析第51-52页
        5.2.4 基于神经网络的自变量分析第52-53页
        5.2.5 基于神经网络的PM_(10)质量浓度预测值第53页
    5.3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与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比第53-56页
第6章 PM_(10)防治对策与技术第56-60页
    6.1 调整和改善能源结构第56页
    6.2 城市生态建设第56-57页
    6.3 控制污染源第57页
        6.3.1 控制西安工业污染源第57页
        6.3.2 控制西安市交通污染源第57页
    6.4 利用生物纳膜抑尘技术第57-58页
    6.5 微米级干雾抑尘技术第58页
    6.6 湿式收尘技术第58-60页
第7章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0页
致谢第70-7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植物—微生物协同净化正己烷废气研究
下一篇:南极长城站附近水域沉积物中溶解有机物的分布特征和光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