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实证与理论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际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进展 | 第13-15页 |
1.2.3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研究的进展 | 第15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19-23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0页 |
2.2 基础理论 | 第20-23页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1-22页 |
2.2.3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 第22-23页 |
3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表征 | 第23-27页 |
3.1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测度 | 第23页 |
3.2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标与权重 | 第23-25页 |
3.2.1 隐性属性与土地利用效应 | 第23-24页 |
3.2.2 指标选取 | 第24-25页 |
3.2.3 指标赋权 | 第25页 |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25-27页 |
4 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特征 | 第27-31页 |
4.1 时空格局 | 第27-29页 |
4.2 隐性形态空间相关性 | 第29-31页 |
4.2.1 全局空间自相关 | 第29-30页 |
4.2.2 局部空间自相关 | 第30-31页 |
5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驱动机制研究 | 第31-42页 |
5.1 隐性转型驱动机制的定性分析 | 第31-34页 |
5.1.1 自然因素分析 | 第31-32页 |
5.1.2 经济社会因素分析 | 第32页 |
5.1.3 政策制度因素分析 | 第32-33页 |
5.1.4 土地利用工程因素分析 | 第33-34页 |
5.2 隐性转型驱动机制的定量研究 | 第34-42页 |
5.2.1 模型选择 | 第34-35页 |
5.2.2 模型构建与结果检验 | 第35-36页 |
5.2.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6 隐性转型理论假说与路径选择 | 第42-48页 |
6.1 假说的方法基础 | 第42页 |
6.2 假说的提出 | 第42-43页 |
6.3 假说的解释 | 第43-44页 |
6.4 中国隐性转型阶段划分 | 第44-46页 |
6.5 分区隐性转型的路径选择 | 第46-48页 |
6.5.1 高阶隐性形态类型区 | 第46页 |
6.5.2 中阶隐性形态类型区 | 第46-47页 |
6.5.3 低阶隐性形态类型区 | 第47-48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48-50页 |
7.1 结论 | 第48-49页 |
7.2 讨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发表科研论文情况 | 第55页 |
参与课题研究情况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