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7页 |
摘要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玉米干燥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3 发展趋势 | 第10页 |
1.3.1 完善和修订干燥模型研究标准 | 第10页 |
1.3.2 设备多样化、研究跟步伐 | 第10页 |
1.3.3 研究方法的精细化 | 第10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4.2 研究手段 | 第11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1页 |
1.4.4 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第11页 |
1.5 玉米干燥设备简介 | 第11-14页 |
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14-19页 |
2.1 恒温恒湿箱 | 第14-17页 |
2.1.1 工作原理 | 第15-17页 |
2.1.2 实验检测 | 第17页 |
2.3 水分测定仪 | 第17-1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玉米干燥过程的影响 | 第19-25页 |
3.1 玉米水分的存在方式 | 第19-20页 |
3.1.1 机械结合水 | 第19页 |
3.1.2 物理结合水 | 第19页 |
3.1.3 化学结合水 | 第19-20页 |
3.2 玉米干燥机理 | 第20页 |
3.3 玉米干燥条件的影响 | 第20-23页 |
3.3.1 对品质的影响 | 第22页 |
3.3.2 对结构的影响 | 第22页 |
3.3.3 对发芽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3.4 改善影响的方法 | 第23-24页 |
3.4.1 缓苏干燥 | 第23-24页 |
3.4.2 变温干燥 | 第2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4 数字模型的建立 | 第25-31页 |
4.1 经典干燥数学模型分析研究 | 第25-29页 |
4.2 干燥模型的线性转化 | 第29-30页 |
4.2.1 指数模型 | 第29页 |
4.2.2 page模型 | 第29页 |
4.2.3 扩散模型 | 第29-30页 |
4.2.4 Thompson模型 | 第3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5 不同湿度下模型分析对比 | 第31-41页 |
5.1 湿度 55%(温度 30、40、50)(加热 4h) | 第31-33页 |
5.2 湿度 60%(温度 30、40、50)(加热 4h) | 第33-35页 |
5.3 湿度 65%(温度 30、40、50)(加热 4h) | 第35-37页 |
5.4 湿度 70%(温度 30、40、50)(加热 4h) | 第37-39页 |
5.5 page模型的验证 | 第39-4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1-42页 |
6.1 结论 | 第41页 |
6.2 展望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ABSTRACT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