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废弃矿区土地适宜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多情景模拟
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2.1 土地复垦的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1.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22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1 土地复垦基本理论 | 第24-26页 |
2.1.1 土地评价理论 | 第24页 |
2.1.2 土地适宜性评价理论 | 第24页 |
2.1.3 土地复垦理论 | 第24-25页 |
2.1.4 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理论 | 第25-26页 |
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 | 第26-29页 |
2.2.1 生态系统服务理论 | 第26-27页 |
2.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类 | 第27-28页 |
2.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方法 | 第28页 |
2.2.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计算方法 | 第28-29页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9-35页 |
3.1 研究区自然状况 | 第29-31页 |
3.1.1 区位条件 | 第29页 |
3.1.2 地貌与地质背景 | 第29-30页 |
3.1.3 土壤 | 第30页 |
3.1.4 生物 | 第30页 |
3.1.5 水文条件 | 第30-31页 |
3.2 经济社会 | 第31页 |
3.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第31-32页 |
3.4 矿区地质环境现状 | 第32-34页 |
3.5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现状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安徽省废弃矿区土地适宜性评价 | 第35-47页 |
4.1 确定复垦目标 | 第35页 |
4.2 评价单元划分 | 第35-38页 |
4.3 评价因子选取 | 第38-40页 |
4.3.1 选取过程 | 第38页 |
4.3.2 分级指标及标准确定 | 第38-40页 |
4.4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 第40-44页 |
4.5 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 第44-47页 |
4.5.1 评价方法 | 第44页 |
4.5.2 评价结果 | 第44-47页 |
第五章 废弃矿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情景模拟 | 第47-58页 |
5.1 多情景模拟过程 | 第47-50页 |
5.1.1 理论分析 | 第47页 |
5.1.2 情景划分依据 | 第47-48页 |
5.1.3 情景设立 | 第48-49页 |
5.1.4 价值评估 | 第49-50页 |
5.2 数据来源与结果 | 第50-58页 |
5.2.1 数据来源 | 第50页 |
5.2.2 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 第50-54页 |
5.2.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 第54-56页 |
5.2.4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净效益值测算 | 第56-5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