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设计与建设论文--井巷工程论文--井底车场及峒室设计与施工论文

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施工围岩应力场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4-2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17页
        1.2.1 国内外马头门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2 管子道结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第17页
    1.4 技术路线第17-20页
2 马头门围岩力学特性分析第20-30页
    2.1 马头门围岩变形失稳的原因第20-21页
        2.1.1 自然因素第20页
        2.1.2 马头门结构的特点第20-21页
        2.1.3 施工中的人为不确定因素第21页
    2.2 马头门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第21-25页
    2.3 马头门围岩稳定性及支护理论的研究概况第25-28页
        2.3.1 马头门稳定性理论研究概况第25-27页
        2.3.2 马头门支护理论研究概况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30页
3 地下硐室群开挖系统及岩石流变特性理论第30-40页
    3.1 地下硐室群开挖与支护系统第30-32页
        3.1.1 开挖与支护系统的复杂性第30页
        3.1.2 开挖与支护系统的开放性第30-31页
        3.1.3 开挖与支护系统的巨系统性第31-32页
        3.1.4 开挖与支护系统的中间层次是不认识的第32页
    3.2 硐室分步开挖对围岩的影响第32-35页
    3.3 岩石蠕变理论第35-38页
        3.3.1 岩石蠕变类型与特点第35-36页
        3.3.2 蠕变模型第36-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4 煤矿深立井连接硐室群围岩数值模拟及分析第40-62页
    4.1 数值模拟基本知识第40-42页
        4.1.1 数值模拟软件简介第40页
        4.1.2 ABAQUS用户本构关系的二次开发第40-41页
        4.1.3 ABAQUS模拟的蠕变本构模型第41-42页
        4.1.4 单元类型第42页
    4.2 数值计算模型概况第42-45页
        4.2.1 工程概况第42-43页
        4.2.2 模型尺寸第43-44页
        4.2.3 材料参数第44页
        4.2.4 模型边界的选取第44页
        4.2.5 模型蠕变参数设置第44页
        4.2.6 硐室群的开挖顺序设定第44-45页
    4.3 数值计算结果第45-60页
        4.3.1 开挖过程中1-1剖面围岩应力场及位移场第47-51页
        4.3.2 模拟蠕变阶段2-2剖面围岩应力、应变及位移场第51-54页
        4.3.3 剖面3-3上应力场及位移场分析第54-58页
        4.3.4 断面1-1与断面2-2围岩应力场历时变化分布第58-60页
    4.4 本章小结第60-62页
5 副井马头门支护系统监测结果分析第62-70页
    5.1 矿区概况第62页
    5.2 监测断面与元件位置布置第62-64页
    5.3 监测结果和分析第64-67页
        5.3.1 断面1第64-66页
        5.3.2 断面2第66-67页
    5.4 本章小结第67-70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6.1 主要结论第70-71页
    6.2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77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77-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地下水渗流条件下深立井多圈管冻结方案优化研究
下一篇:基于ANSYS的冻结井可缩性井壁接头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