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页 |
1.1.1 研究社会背景 | 第18页 |
1.1.2 研究专业背景 | 第18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2.1 研究现实意义 | 第18-19页 |
1.2.2 研究理论意义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1 实际项目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理论层面内容 | 第20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1 系统学方法 | 第20页 |
1.4.2 文献调查法 | 第20页 |
1.4.3 分析综合法 | 第20页 |
1.4.4 调研观察法 | 第20页 |
1.4.5 访谈分析法 | 第20-21页 |
1.5“系统设计”概念和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1.5.1 系统学与设计学 | 第21页 |
1.5.2 城市活化相关理论 | 第21-22页 |
1.5.3 城市活化的学位论文 | 第22页 |
1.5.4 城市活化的实际项目 | 第22-23页 |
1.6 论文的框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 | 第24-34页 |
2.1“系统设计”的整体性原理 | 第24-26页 |
2.1.1 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和部分,综合和分析 | 第24页 |
2.1.2 城市活化中的整体设计和局部设计 | 第24-26页 |
2.2“系统设计”的层次性原理 | 第26-28页 |
2.2.1 系统的层次性,结构和功能 | 第26-27页 |
2.2.2 结构分析和功能分区 | 第27-28页 |
2.3“系统设计”的开放性原理 | 第28-29页 |
2.3.1 系统的开放性 | 第28页 |
2.3.2 大规划思想 | 第28-29页 |
2.4“系统设计”的突变性原理 | 第29-30页 |
2.4.1 系统的突变性、突变和渐变 | 第29页 |
2.4.2 整体式活化和触媒式活化 | 第29-30页 |
2.5“系统设计”的自组织性原理 | 第30页 |
2.5.1 系统的自组织 | 第30页 |
2.5.2 良性活化设计 | 第30页 |
2.6 信息反馈律 | 第30-32页 |
2.6.1 信息、反馈 | 第30-31页 |
2.6.2 信息反馈律在规划设计领域的应用。 | 第31-32页 |
2.7 竞争协同律 | 第32-33页 |
2.7.1 竞争、协同 | 第32页 |
2.7.2 竞争协同律在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活化中的应用 | 第32-33页 |
2.8 优化演化律 | 第33-34页 |
2.8.1 演化、优化 | 第33页 |
2.8.2 优化演化律在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活化中的应用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现状及问题 | 第34-61页 |
3.1 1949 年~1969 年,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及重点工程 | 第34-38页 |
3.2 1970 年~1989 年,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规划及重点工程 | 第38-39页 |
3.3 1990 年~2010 年,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环境 | 第39-43页 |
3.3.1 流花街的发展环境 | 第39-41页 |
3.3.2 东风街的发展环境 | 第41-43页 |
3.4 旧广交会旧址历史的演化 | 第43-48页 |
3.4.1 中苏友好大厦 | 第43-44页 |
3.4.2 侨光路陈列馆 | 第44页 |
3.4.3 起义路陈列馆 | 第44-46页 |
3.4.4 流花路展览馆(即现使用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会址) | 第46-47页 |
3.4.5 琶洲会展中心 | 第47-48页 |
3.5 友谊剧院和“流花汇“ | 第48-51页 |
3.5.1 友谊剧院的概况 | 第48-49页 |
3.5.2 友谊剧院和旧广交会的关系 | 第49-51页 |
3.6 东方宾馆、中国大酒店和流花宾馆和旧广交会 | 第51-56页 |
3.6.1 东方宾馆、中国大酒店和流花宾馆概况 | 第51-56页 |
3.6.2 东方宾馆、中国大酒店和流花宾馆和旧广交会的关系 | 第56页 |
3.7 流花湖公园和旧广交会 | 第56-58页 |
3.7.1 流花公园的概况 | 第56-58页 |
3.7.2 流花湖公园和旧广交会的关系 | 第58页 |
3.8 白马批发市场和旧广交会 | 第58-61页 |
3.8.1 白马批发市场的概况 | 第58-60页 |
3.8.2 白马批发市场和旧广交会的关系 | 第60-61页 |
第四章 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的系统分析研究 | 第61-85页 |
4.1 整体性分析 | 第61-67页 |
4.1.1 流花地区在广州市区位分析 | 第61-62页 |
4.1.2 流花地区在越秀区区位分析 | 第62-65页 |
4.1.3 流花地区周边的区位分析 | 第65-66页 |
4.1.4 旧广交会在流花地区的区位分析 | 第66-67页 |
4.2 功能结构分析 | 第67-71页 |
4.2.1 流花地区功能分区分析 | 第67-69页 |
4.2.2 流花地区结构分析 | 第69-70页 |
4.2.3 曾经的旧广交会是流花地区的中心 | 第70-71页 |
4.2.4 旧广交会及周边地区功能结构综合评价 | 第71页 |
4.3 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道路交通系统分析 | 第71-75页 |
4.3.1 流花地区动态交通分析 | 第71-72页 |
4.3.2 流花地区静态交通分析 | 第72-73页 |
4.3.3 旧广交会对周边道路交通系统的影响 | 第73-74页 |
4.3.4 旧广交会及流花地区道路交通系统综合评价 | 第74-75页 |
4.4 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景观绿化系统分析 | 第75-76页 |
4.4.1 绿化景观系统 | 第75-76页 |
4.4.2 旧广交会与周边地区绿化景观系统的关系 | 第76页 |
4.4.3 流花地区景观绿化系统综合评价 | 第76页 |
4.5 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现状建筑系统分析 | 第76-80页 |
4.5.1 建筑高度评价 | 第76-78页 |
4.5.2 建筑年代评价 | 第78页 |
4.5.3 建筑质量评价 | 第78-79页 |
4.5.4 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现状建筑系综合评价 | 第79-80页 |
4.6“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旧址的“突变点”(重点) | 第80-83页 |
4.7 流花湖公园是该地区的另一“突变点” | 第83-85页 |
第五章 旧广交会及其周边地区的活化设计 | 第85-117页 |
5.1 活化原则 | 第85页 |
5.1.1 系统性原则 | 第85页 |
5.1.2 参与性性原则 | 第85页 |
5.1.3 公共性原则 | 第85页 |
5.1.4 可持续性的原则 | 第85页 |
5.2 设计导则 | 第85-87页 |
5.2.1 功能布局 | 第85-86页 |
5.2.2 交通组织 | 第86页 |
5.2.3 绿化设计 | 第86页 |
5.2.4 建筑优化 | 第86页 |
5.2.5 参与性设计 | 第86-87页 |
5.3 总体活化规划 | 第87-95页 |
5.3.1 总体功能结构规划 | 第87-88页 |
5.3.2 总体平面 | 第88-89页 |
5.3.3 业态系统活化规划 | 第89-90页 |
5.3.4 道路交通系统活化规划(步行系统) | 第90-91页 |
5.3.5 绿化景观系统活化规划 | 第91页 |
5.3.6 建筑系统活化规划 | 第91-93页 |
5.3.7 活化空间效果展示 | 第93-95页 |
5.4 旧广交会的活化设计 | 第95-117页 |
5.4.1 项目整体定位 | 第95-101页 |
5.4.2 业态规划建设 | 第101-103页 |
5.4.3 活化空间效果展示 | 第103-106页 |
5.4.4 方案图纸展示 | 第106-115页 |
5.4.5 分析图展示 | 第115-11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17-119页 |
6.1 流花地区活化的意义 | 第117页 |
6.2 活化内容 | 第117-118页 |
6.3 不足 | 第118页 |
6.4 展望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附件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