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31页 |
1.1 纳米粒子自组装概述 | 第9-10页 |
1.2 金纳米粒子自组装 | 第10-22页 |
1.2.1 金纳米粒子概述 | 第10-14页 |
1.2.2 自组装方法 | 第14-22页 |
1.3 DNA诱导金纳米粒子自组装及其应用 | 第22-29页 |
1.3.1 组装方法 | 第22-26页 |
1.3.2 组装体的应用 | 第26-29页 |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9-31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9-30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核-卫星”状金纳米粒子组装体的可控自组装 | 第31-46页 |
2.1 引言 | 第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5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31-32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4 组装体的表征 | 第3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2.3.1 组装机理 | 第35-36页 |
2.3.2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36-37页 |
2.3.3 “核-卫星”状金纳米组装体的表征 | 第37-4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三章 “核-卫星”状金纳米粒子组装体的生物稳定性研究 | 第46-55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6-48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4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3.2.4 实验结果的表征 | 第4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4页 |
3.3.1 组装体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 | 第48-52页 |
3.3.2 组装体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稳定性 | 第52-53页 |
3.3.3 组装体在血清中的稳定性 | 第53-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核-卫星”状金纳米粒子组装体的表面优化 | 第55-67页 |
4.1 引言 | 第55-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59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4.2.4 实验结果的表征 | 第5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9-66页 |
4.3.1 组装体的PEG修饰 | 第59-63页 |
4.3.2 组装体在血清中的稳定性研究 | 第63页 |
4.3.3 组装体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63-64页 |
4.3.4 组装体的荧光标记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件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