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7-22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 论文框架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2-38页 |
2.1 土壤有机质及其动态属性 | 第22页 |
2.2 土壤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行为的控制性影响 | 第22-24页 |
2.2.1 有机污染物的风险 | 第22页 |
2.2.2 土壤有机质与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 | 第22-24页 |
2.3 土壤有机质更替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2.4 有机质的分子标记物 | 第25-32页 |
2.4.1 分子标记物的来源 | 第25-29页 |
2.4.2 分子标记物的参数指标 | 第29-32页 |
2.5 分子标记物示踪土壤有机质的动态变化 | 第32-36页 |
2.5.1 分子标记物在土壤碳循环中的广泛应用 | 第32页 |
2.5.2 分子标记物示踪气候变化下土壤有机质的更替 | 第32-33页 |
2.5.3 分子标记物示踪植被类型影响下的土壤有机质性质 | 第33页 |
2.5.4 分子标记物示踪土地利用方式影响下的土壤有机质性质 | 第33-34页 |
2.5.5 分子标记物示踪土壤矿物与土壤有机质的相互作用 | 第34-35页 |
2.5.6 分子标记物示踪土壤有机质在环境中的降解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实验部分 | 第38-47页 |
3.1 植物和土壤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 第38-39页 |
3.1.1 样品的采集 | 第38-39页 |
3.1.2 样品的保存 | 第39页 |
3.2 样品的降解实验 | 第39-40页 |
3.2.1 微生物降解实验 | 第40页 |
3.2.2 光降解实验 | 第40页 |
3.3 样品的去矿处理 | 第40-41页 |
3.4 无定形铁铝矿物测定 | 第41页 |
3.5 样品的全样分析表征 | 第41-42页 |
3.5.1 元素组成分析 | 第41页 |
3.5.2 总元素碳(TOC)分析 | 第41-42页 |
3.5.3 X射线衍射(XRD)表征 | 第42页 |
3.5.4 BET比表面积表征 | 第42页 |
3.5.5 X射线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2页 |
3.5.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2页 |
3.6 分子标记物的提取和定性定量分析 | 第42-44页 |
3.6.1 有机溶剂连续萃取法 | 第43页 |
3.6.2 氧化铜氧化水解法 | 第43页 |
3.6.3 苯多酸生物标记法(BPCAs法) | 第43-44页 |
3.6.4 分子标记物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44页 |
3.7 吸附实验 | 第44-47页 |
3.7.1 吸附剂和吸附质的准备 | 第44-45页 |
3.7.2 吸附实验 | 第45页 |
3.7.3 吸附质的定量分析 | 第45页 |
3.7.4 数据处理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分子标记物对有机质的光降解和生物降解的描述 | 第47-62页 |
4.1 有机质降解前后的元素分析 | 第47-48页 |
4.2 木质素降解前后的性质变化 | 第48-53页 |
4.2.1 木质素降解前后的组分变化 | 第48-49页 |
4.2.2 木质素降解前后的来源参数变化 | 第49-50页 |
4.2.3 木质素降解前后的降解参数变化 | 第50-53页 |
4.3 游离态脂降解前后的性质变化 | 第53-58页 |
4.3.1 游离态脂降解前后的组分变化 | 第53-57页 |
4.3.2 游离态脂降解前后的降解参数变化 | 第57-58页 |
4.4 矿物对有机质的生物降解影响 | 第58-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分子标记物在活性矿物去除前后的性质变化 | 第62-82页 |
5.1 土壤酸处理前后游离态脂的性质变化 | 第62-74页 |
5.1.1 经济橡胶林土壤酸处理前后游离态脂的组成变化 | 第62-69页 |
5.1.2 不同耕作模式下矿物对游离态脂的保护 | 第69-74页 |
5.2 土壤酸处理前后木质素的性质变化 | 第74-79页 |
5.2.1 经济橡胶林土壤酸处理前后木质素的组成变化 | 第74-77页 |
5.2.2 不同耕作模式下矿物对木质素的保护 | 第77-79页 |
5.3 不同土壤有机质组分的保护机理 | 第79-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基于修正后分子标记物方法示踪有机质周转更替 | 第82-89页 |
6.1 经济橡胶林置换热带雨林植被下的土壤有机质更替 | 第82-85页 |
6.1.1 植被置换后土壤有机质的性质变化 | 第82页 |
6.1.2 游离态脂分子标记物信息示踪土壤有机质的更替 | 第82-84页 |
6.1.3 木质素分子标记物信息示踪土壤有机质的更替 | 第84-85页 |
6.2 不同耕作模式下的元阳梯田土壤有机质更替 | 第85-87页 |
6.2.1 游离态脂分子标记物示踪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的更替 | 第85-86页 |
6.2.2 木质素分子标记物示踪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有机质的更替 | 第86-8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七章 分子标记物对土壤有机质吸附特性的描述 | 第89-100页 |
7.1 活性矿物去除后土壤有机质的性质变化 | 第89-94页 |
7.1.1 传统的化学分析手段对吸附剂的表征结果 | 第89-91页 |
7.1.2 特定分子标记物信息对吸附剂的表征结果 | 第91-94页 |
7.2 活性矿物去除后土壤有机质对菲和氧氟沙星的吸附特征 | 第94-98页 |
7.2.1 活性矿物去除对菲和氧氟沙星吸附的不同影响 | 第94-95页 |
7.2.2 游离态脂对菲和氧氟沙星的吸附特征影响 | 第95-97页 |
7.2.3 矿物组分对菲和氧氟沙星的吸附特征影响 | 第97-9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创新点及研究展望 | 第100-104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00-102页 |
8.2 研究创新点 | 第102页 |
8.3 研究展望 | 第102-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20页 |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0-122页 |
附录B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荣誉和奖励 | 第122-123页 |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23-124页 |
附录D 文中主要的字母缩写和符号说明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