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庭审直播规制研究:司法公开与舆论风险控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绪论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庭审直播形态研究 | 第11-12页 |
1.2.2 庭审直播效果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庭审直播规范研究 | 第13-14页 |
1.2.4 舆情风险研究 | 第14页 |
1.2.5 传媒与司法关系研究 | 第14-15页 |
1.3 “网络庭审直播”概念厘定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2.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庭审直播的舆论风险 | 第17-35页 |
2.1 网络庭审直播的舆论触发机制 | 第17-27页 |
2.1.1 “薄熙来案”:信息爆料模式启动 | 第18-20页 |
2.1.2 “快播案”:戏谑化情感动员 | 第20-23页 |
2.1.3 “于欢案”二审:悲情范式的情感启动 | 第23-27页 |
2.2 网络庭审直播的舆论风险检视 | 第27-32页 |
2.2.1 网络煽动威胁政治稳定 | 第27-28页 |
2.2.2 情绪化表达增强社会焦虑 | 第28-29页 |
2.2.3 网络暴力倾向“多数人的暴政” | 第29-30页 |
2.2.4 舆论审判妨碍司法公正 | 第30-31页 |
2.2.5 戏谑化表达消解普法意义 | 第31-32页 |
2.3 网络庭审直播舆论风险的特征 | 第32-35页 |
2.3.1 敏感性增强舆论风险高发 | 第32-33页 |
2.3.2 舆论并发风险承担主体多元 | 第33-34页 |
2.3.3 庭审舆论虚实互动破坏性大 | 第34-35页 |
3.网络庭审直播舆论风险的生成机制分析 | 第35-44页 |
3.1 庭审信息由传统单向传播变为多线、交叉传播 | 第35-37页 |
3.2 网络社会中底层群体意见被无差别展示 | 第37-39页 |
3.2.1 扁平化网络结构包容观点 | 第37-38页 |
3.2.2 风险社会中群体极化明显 | 第38-39页 |
3.3 社会权威结构失衡 | 第39-41页 |
3.3.1 官方信息控制力弱化 | 第39-40页 |
3.3.2 议程设置全民化 | 第40-41页 |
3.3.3 多元舆论场的博弈与融合 | 第41页 |
3.4 转型期社会心理问题尖锐化 | 第41-44页 |
3.4.1 资本力量介入民粹主义凸显 | 第42页 |
3.4.2 公众法律信仰的认知困境 | 第42-44页 |
4.网络庭审直播的中国范式 | 第44-55页 |
4.1 司法公开深化司法改革的必由之路 | 第44-47页 |
4.1.1 注重顶层设计 | 第45-46页 |
4.1.2 公开形式更加多样 | 第46-47页 |
4.1.3 公开观念不断提升 | 第47页 |
4.2 人民法院推进庭审直播的意义 | 第47-49页 |
4.3 网络庭审直播司法公开的互联网答案 | 第49-55页 |
4.3.1 实现公民知情权的重要途径 | 第50-51页 |
4.3.2 增强司法透明度的必要手段 | 第51页 |
4.3.3 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抓手 | 第51-52页 |
4.3.4 实现庭审舆论监督的保障 | 第52-53页 |
4.3.5 强化普法效果的渠道 | 第53-55页 |
5.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庭审直播的完善路径 | 第55-67页 |
5.1 网络庭审直播舆论风险的即时应对策略 | 第55-58页 |
5.1.1 预先研判挖掘舆情风险点 | 第55-56页 |
5.1.2 抓住关键针对性处置应对 | 第56-57页 |
5.1.3 全程跟进缩短引导空窗期 | 第57-58页 |
5.2 建立网络庭审直播的程序性规范机制 | 第58-65页 |
5.2.1 网络庭审直播启动应开放申请 | 第58-59页 |
5.2.2 贪腐案件、热点典型案例需重点直播 | 第59-61页 |
5.2.3 图文直播可常态视频直播需谨慎 | 第61-62页 |
5.2.4 引入第三方评价提升庭审直播传播效果 | 第62-64页 |
5.2.5 推广“解说式”庭审直播 | 第64-65页 |
5.3 立足公开防范风险健全网络庭审直播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6页 |
注释 | 第76-83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