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20页 |
1.1 盆腔淋巴囊肿的形成机制 | 第12-13页 |
1.2 淋巴囊肿形成机率 | 第13页 |
1.3 淋巴囊肿的诊断 | 第13-14页 |
1.3.1 症状及体征 | 第13页 |
1.3.2 辅助检查 | 第13-14页 |
1.4 术中预防 | 第14-17页 |
1.5 淋巴囊肿的治疗 | 第17-20页 |
1.5.1 无创疗法 | 第17-18页 |
1.5.2 穿刺抽液或引流 | 第18页 |
1.5.3 经皮导管硬化剂治疗 | 第18-19页 |
1.5.4 手术治疗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有无引流对预防淋巴囊肿形成效果的Meta分析 | 第20-30页 |
2.1 文献纳入标准 | 第20页 |
2.1.1 研究类型 | 第20页 |
2.1.2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2.1.3 干预措施 | 第20页 |
2.1.4 结局指标 | 第20页 |
2.2 文献排除标准 | 第20-21页 |
2.2.1 研究类型 | 第20页 |
2.2.2 干预措施 | 第20-21页 |
2.2.3 结局指标 | 第21页 |
2.3 检索策略 | 第21-23页 |
2.3.1 检索问题和需求 | 第21页 |
2.3.2 检索来源 | 第21页 |
2.3.3 检索词 | 第21-23页 |
2.4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第23页 |
2.4.1 文献筛选 | 第23页 |
2.4.2 质量评价 | 第23页 |
2.5 资料提取 | 第23-24页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6.1 合并效应量 | 第24页 |
2.6.2 异质性检验 | 第24页 |
2.6.3 发表偏倚 | 第24页 |
2.7 文献检索结果 | 第24-26页 |
2.8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第26-27页 |
2.9 Meta分析结果 | 第27-28页 |
2.10 发表偏倚 | 第28-29页 |
2.11 本研究结论 | 第29页 |
2.12 问题的进一步提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不同盆腔引流管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淋巴囊肿形成的预防效果的网状Meta分析 | 第30-44页 |
3.1 文献纳入标准 | 第30页 |
3.1.1 研究类型 | 第30页 |
3.1.2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3.1.3 干预措施 | 第30页 |
3.1.4 结局指标 | 第30页 |
3.2 文献排除标准 | 第30-31页 |
3.2.1 研究类型 | 第30页 |
3.2.2 干预措施 | 第30-31页 |
3.2.3 结局指标 | 第31页 |
3.3 检索策略 | 第31-33页 |
3.3.1 检索问题和需求 | 第31页 |
3.3.2 检索来源 | 第31页 |
3.3.3 检索词 | 第31-33页 |
3.4 文献筛选及质量评价 | 第33页 |
3.4.1 文献筛选 | 第33页 |
3.4.2 质量评价 | 第33页 |
3.5 资料提取 | 第33页 |
3.6 统计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7 文献检索结果 | 第34-36页 |
3.8 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 第36-37页 |
3.9 网络Meta分析结果 | 第37-41页 |
3.9.1 网络图 | 第37-38页 |
3.9.2 一致性检测图、贡献图 | 第38-39页 |
3.9.3 收敛图 | 第39页 |
3.9.4 漏斗图 | 第39-40页 |
3.9.5 梯形图 | 第40-41页 |
3.9.6 排序图 | 第41页 |
3.10 本研究结论 | 第41-42页 |
3.11 研究结论 | 第42页 |
3.12 该研究的局限性 | 第42页 |
3.13 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