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10-1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3 研究述评 | 第14-15页 |
1.5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页 |
2.1.1 产业精准扶贫 | 第16页 |
2.1.2 扶贫绩效 | 第16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6-19页 |
2.2.1 贫困理论 | 第16-17页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页 |
2.2.3 国家干预理论 | 第17页 |
2.2.4 绩效评价理论 | 第17-19页 |
3 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现状 | 第19-25页 |
3.1 县域情况 | 第19-20页 |
3.1.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19页 |
3.1.2 经济社会状况 | 第19-20页 |
3.2 贫困状况 | 第20-22页 |
3.2.1 贫困整体情况 | 第20-21页 |
3.2.2 贫困特征 | 第21-22页 |
3.3 产业精准扶贫情况 | 第22-25页 |
3.3.1 产业贫困人口概况 | 第22页 |
3.3.2 产业精准扶贫取得的成效 | 第22-25页 |
4 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5-33页 |
4.1 指标选择 | 第25-28页 |
4.1.1 选择原则 | 第25-26页 |
4.1.2 选择依据 | 第26-27页 |
4.1.3 评价指标选择 | 第27-28页 |
4.1.4 指标说明 | 第28页 |
4.2 指标权重确定 | 第28-33页 |
4.2.1 层次分析法 | 第29页 |
4.2.2 权重确定过程 | 第29-30页 |
4.2.3 指标权重结果 | 第30-33页 |
5 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 | 第33-39页 |
5.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33页 |
5.2 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评价 | 第33-36页 |
5.2.1 权重向量确定 | 第33页 |
5.2.2 确定评定等级 | 第33页 |
5.2.3 构建综合评价矩阵 | 第33-34页 |
5.2.4 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 | 第34页 |
5.2.5 绩效评价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5.3 朗县产业精准扶贫存在问题 | 第36-39页 |
5.3.1 识别与退出难度加大,精准识别受阻 | 第36页 |
5.3.2 政策与驻村帮扶挑战大,帮扶效益不高 | 第36-37页 |
5.3.3 资金负担重、流动慢,效率效益待提高 | 第37页 |
5.3.4 资源投入保障不足,持续减贫遇考验 | 第37-39页 |
6 提高朗县产业精准扶贫绩效建议 | 第39-45页 |
6.1 加强政策保障,转变扶贫观念 | 第39页 |
6.1.1 遵循贫困特征,动态识别贫困 | 第39页 |
6.1.2 对于脱贫人口,扶贫政策不变 | 第39页 |
6.1.3 基层政府带头,转变扶贫观念 | 第39页 |
6.2 统筹帮扶资源,提高帮扶能力 | 第39-40页 |
6.2.1 针对不同需求,因户制定政策 | 第39-40页 |
6.2.2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帮扶能力 | 第40页 |
6.2.3 安排专项经费,增强帮扶保障 | 第40页 |
6.3 保证资金供给,提高使用效益 | 第40-41页 |
6.3.1 开拓资金渠道,保证资金投入 | 第40-41页 |
6.3.2 完善拨付程序,提高资金效率 | 第41页 |
6.3.3 优化资金管理,确保投资收益 | 第41页 |
6.4 做好保障工作,提升减贫成效 | 第41-45页 |
6.4.1 加强监管,保障资源投入精准 | 第42页 |
6.4.2 加强项目建设,完善保障体系 | 第42-43页 |
6.4.3 提高认识,推进第三方评估 | 第43-45页 |
7 结论 | 第45-47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45页 |
7.2 不足和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