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传承与创新的共同诉求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缘起与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中国建筑要有文化自信 | 第11页 |
1.1.2 梁思成建筑奖 | 第11-12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梁思成建筑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传统建筑文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2 梁思成建筑奖解读 | 第17-24页 |
2.1 梁思成建筑奖概述 | 第17-18页 |
2.1.1 奖项简介 | 第17页 |
2.1.2 评奖办法 | 第17-18页 |
2.2 设奖意义 | 第18-20页 |
2.2.1 传承梁思成建筑精神 | 第18-19页 |
2.2.2 激励建筑实践方向 | 第19-20页 |
2.3 获奖者概览 | 第20-23页 |
2.3.1 粱思成建筑奖获得者概览 | 第20-23页 |
2.3.2 粱思成建筑提名奖获得者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获奖者共同诉求 | 第24-31页 |
3.1 关键词检索 | 第24-25页 |
3.1.1 文献选取 | 第24-25页 |
3.1.2 文献解读 | 第25页 |
3.2 获奖者自述与学界评价 | 第25-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获奖者的共同诉求之一 | 第31-48页 |
4.1 空间营造的传承 | 第31-38页 |
4.1.1 融于自然的空间理念 | 第31-33页 |
4.1.2 虚实相生的空间结构 | 第33-36页 |
4.1.3 寓情于景的空间体验 | 第36-38页 |
4.2 建筑风格的延续 | 第38-44页 |
4.2.1 借鉴模仿 | 第38-41页 |
4.2.2 片段移植 | 第41-42页 |
4.2.3 抽象继承 | 第42-44页 |
4.3 符号元素的引用 | 第44-47页 |
4.3.1 简化 | 第44-46页 |
4.3.2 抽象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传统建筑文化的创新——获奖者的共同诉求之二 | 第48-62页 |
5.1 地域特色的内在追求 | 第49-54页 |
5.1.1 关注气候条件 | 第49-51页 |
5.1.2 展现地域文化 | 第51-52页 |
5.1.3 延续城市肌理 | 第52-54页 |
5.2 回归本体的理性创新 | 第54-61页 |
5.2.1 融于场地环境 | 第55-57页 |
5.2.2 重视功能诉求 | 第57-59页 |
5.2.3 运用适宜技术 | 第59-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6 结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1 | 第68-70页 |
附录2 | 第70-72页 |
图表索引 | 第72-75页 |
作者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