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4页 | 
|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生活世界转向 | 第10-11页 | 
|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与变化的生活世界依据 | 第11-14页 | 
| 第2章 马克思生活哲学研究概况 | 第14-24页 | 
| 2.1 马克思哲学转向生活哲学的原因 | 第14-15页 | 
| 2.2 对于马克思生活哲学提出的意义 | 第15页 | 
| 2.3 马克思生活哲学何以可能 | 第15-16页 | 
| 2.4 马克思生活哲学的本体框架 | 第16页 | 
| 2.5 马克思生活哲学的研究路径 | 第16-19页 | 
| 2.5.1 以经典文本为依据的生活概念探讨 | 第16-17页 | 
| 2.5.2 与西方哲学中的生活哲学进行对话 | 第17-18页 | 
| 2.5.3 从人类学角度诠释生活世界的发现 | 第18页 | 
| 2.5.4 以生活哲学视角来审视马克思哲学 | 第18-19页 | 
| 2.6 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 2.7 本选题的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 2.8 对《马克思生活哲学引论》的思考 | 第21-22页 | 
| 2.9 本文的方法论指导 | 第22-24页 | 
| 第3章 哲学本体的探讨与生活的发现 | 第24-36页 | 
| 3.1 从描述解释存在到规定存在的探索 | 第24-26页 | 
| 3.2 实践对此在的规定与终极关怀处实践的缺失 | 第26-28页 | 
| 3.3 反思历史必然所引发的对终极关怀的思考 | 第28-30页 | 
| 3.4 哲学主体向人的回归与生活的发现 | 第30-36页 | 
| 3.4.1 从绝对精神到现实世界 | 第30-33页 | 
| 3.4.2 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中对现实的人及生活的发现 | 第33-36页 | 
| 第4章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生活概念考察 | 第36-49页 | 
| 4.1 生活概念在《形态》中的渐进 | 第36-38页 | 
| 4.2 现实“生活”的“人”与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 第38-40页 | 
| 4.3 生产与生活的统一 | 第40-41页 | 
| 4.4 是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 第41-44页 | 
| 4.5 人们的存在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 第44-49页 | 
| 4.5.1 历史的两个世俗基础 | 第44-45页 | 
| 4.5.2 生活概念内涵的两个基本内容 | 第45-46页 | 
| 4.5.3 人的生活过程即人的存在 | 第46-47页 | 
| 4.5.4 生活世界的现实可能性——实践与生活 | 第47-49页 | 
| 第5章 总结 | 第49-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