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临床研究 | 第14-35页 |
1 研究对象 | 第14-19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2 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 | 第14-16页 |
1.2.1 子宫腺肌病的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2.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西医诊断标准 | 第14-15页 |
1.2.3 中医湿热瘀结证辨证标准 | 第15-16页 |
1.3 评分标准 | 第16-18页 |
1.3.1 疼痛程度 | 第16页 |
1.3.2 疼痛持续时间 | 第16页 |
1.3.3 中医症状分级记分标准 | 第16-18页 |
1.4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第18页 |
1.5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8页 |
1.6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8-19页 |
1.7 剔除标准 | 第19页 |
1.8 退出及脱落标准 | 第1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2.1 设计方法 | 第19页 |
2.2 治疗方法及药物 | 第19-20页 |
2.3 观察指标 | 第20页 |
2.3.1 一般资料 | 第20页 |
2.3.2 安全性观察 | 第20页 |
2.3.3 疗效性观察 | 第20页 |
2.4 疗效评定 | 第20-21页 |
2.4.1 痛经自评疗效判定(VAS评分) | 第20页 |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第20-21页 |
2.4.3 辅助检查(CA125)疗效评定 | 第21页 |
2.4.4 B超(子宫体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大小)疗效评定 | 第21页 |
3 统计方法 | 第21-22页 |
4 临床研究结果 | 第22-31页 |
4.1 患者一般情况 | 第22-23页 |
4.1.1 年龄分布情况 | 第22页 |
4.1.2 身高、体重情况 | 第22-23页 |
4.2 病程分布情况 | 第23页 |
4.3 妊娠次数、生产次数、流产次数情况 | 第23-25页 |
4.3.1 妊娠次数情况 | 第23-24页 |
4.3.2 生产次数情况 | 第24页 |
4.3.3 流产次数情况 | 第24-25页 |
4.4 治疗前痛经程度分布 | 第25页 |
4.5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5页 |
4.6 治疗前血清CA125比较 | 第25-26页 |
4.7 治疗前子宫体积和(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比较 | 第26页 |
4.8 患者月经情况 | 第26-27页 |
4.9 疗效评定 | 第27-31页 |
4.9.1 止痛疗效评定 | 第27-28页 |
4.9.1.1 痛经疗效评价 | 第27页 |
4.9.1.2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第27-28页 |
4.9.1.3 治疗前后盆腔疼痛积分变化比较 | 第28页 |
4.9.2 治疗前后月经情况积分变化比较 | 第28页 |
4.9.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第28-30页 |
4.9.3.1 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 | 第28-29页 |
4.9.3.2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 第29页 |
4.9.3.3 治疗前后主症变化比较 | 第29-30页 |
4.9.3.4 治疗前后次症疗效变化比较 | 第30页 |
4.9.4 治疗前后血清CA125变化比较 | 第30-31页 |
4.9.5 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和(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大小变化比较 | 第31页 |
5 安全性评价 | 第31页 |
6 结论 | 第31页 |
7 典型病例 | 第31-35页 |
讨论 | 第35-45页 |
1 瘀血内阻是EMT和(或)AM贯穿始末的基本病机 | 第35-36页 |
2 湿热瘀结证是EMT和(或)AM的主要病机之一 | 第36-37页 |
3 “清湿化瘀法”治疗EMT和(或)AM疗效机理探讨 | 第37-44页 |
3.1 “清湿化瘀法”立法依据 | 第37-38页 |
3.2 “清湿化瘀法”方药分析 | 第38-42页 |
3.2.1 方解 | 第38-39页 |
3.2.2 中药分析 | 第39-42页 |
3.2.2.1 清热除湿类中药分析 | 第39页 |
3.2.2.2 化瘀散结类中药分析 | 第39-41页 |
3.2.2.3 止痛止血类中药分析 | 第41-42页 |
3.3 清湿化瘀中药治疗EMT和(或)AM的西医作用机理 | 第42-44页 |
3.3.1 调节内分泌 | 第43页 |
3.3.2 抑制血管生成 | 第43页 |
3.3.3 调节免疫力及抗炎作用 | 第43-44页 |
3.3.4 细胞的增殖与凋亡 | 第44页 |
4 疗效分析 | 第44-45页 |
4.1 止痛止血及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第44页 |
4.2 药物对血清CA125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 药物对子宫体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大小的影响 | 第45页 |
4.4 相同治法下AM、EMT及AM合并EMT三者之间的疗效差异性分析 | 第45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附件一:综述 | 第5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附件二:临床试验病例观察表 | 第70-80页 |
附件三: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附件四: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