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1.1.2 陶瓷粉掺合料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1.3 混凝土耐久性性能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再生粗骨料对混凝土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陶瓷粉掺合料对混凝土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碳化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4 碳化作用下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第21-30页 |
2.1 原材料 | 第21-23页 |
2.1.1 水泥 | 第21页 |
2.1.2 陶瓷粉掺合料 | 第21-22页 |
2.1.3 细骨料 | 第22页 |
2.1.4 天然粗骨料 | 第22页 |
2.1.5 再生粗骨料 | 第22页 |
2.1.6 氯化钠 | 第22页 |
2.1.7 二氧化碳 | 第22-23页 |
2.1.8 水 | 第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30页 |
2.2.1 抗压强度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2 劈裂抗拉试验方法 | 第24页 |
2.2.3 碳化试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4 碳化作用下抗氯离子侵蚀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2.2.5 动弹性模量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2.2.6 扫描电镜试验方法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陶瓷粉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正交试验研究 | 第30-43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抗压强度正交试验设计 | 第30-33页 |
3.2.1 试验方案 | 第30-32页 |
3.2.2 试验配合比设计 | 第32-33页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3.3.1 试验结果 | 第33-34页 |
3.3.2 试验分析 | 第34-37页 |
3.4 各因素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分析 | 第37-41页 |
3.4.1 水胶比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 | 第37-38页 |
3.4.2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 | 第38-40页 |
3.4.3 陶瓷粉掺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第四章 陶瓷粉再生混凝土碳化作用下的耐久性能研究 | 第43-61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碳化试验设计 | 第43-47页 |
4.2.1 试验方案及配合比设计 | 第43-46页 |
4.2.2 试验测量指标 | 第46-47页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60页 |
4.3.1 碳化作用对陶瓷粉再生混凝土质量变化的影响规律 | 第47-51页 |
4.3.2 碳化作用对陶瓷粉再生混凝土动弹性模量变化的影响规律 | 第51-53页 |
4.3.3 碳化作用下陶瓷粉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变化规律 | 第53-56页 |
4.3.4 碳化现象 | 第56-57页 |
4.3.5 微观机理分析 | 第57-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碳化作用下陶瓷粉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研究 | 第61-77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碳化作用下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性能试验设计 | 第61-63页 |
5.2.1 试验方案及配合比设计 | 第61-62页 |
5.2.2 试验测量指标 | 第62-63页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75页 |
5.3.1 各因素对陶瓷粉再生混凝土自由氯离子浓度变化的影响规律 | 第66-70页 |
5.3.2 各因素对陶瓷粉再生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变化的影响规律 | 第70-72页 |
5.3.3 微观分析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80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