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英文Abstract | 第11-13页 |
缩略语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1.1 杆状病毒的分类 | 第16-18页 |
1.2 杆状病毒的生活周期 | 第18-20页 |
1.3 杆状病毒的结构蛋白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20-30页 |
1.4 杆状病毒结构蛋白与囊膜蛋白GP64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 第30页 |
2 本研究目的和科学意义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出芽型病毒结构蛋白之间的互作网络分析 | 第32-5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3-39页 |
2.3 结果 | 第39-48页 |
2.3.1 酵母双杂交载体的构建和自激活验证 | 第39-40页 |
2.3.2 酵母双杂交揭示57对蛋白互作 | 第40页 |
2.3.3 衣壳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 第40-42页 |
2.3.4 囊膜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 第42-43页 |
2.3.5 衣壳蛋白及囊膜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 第43-44页 |
2.3.6 结构相关蛋白与结构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 第44-46页 |
2.3.7 结构相关蛋白间的相互作用 | 第46页 |
2.3.8 免疫共沉淀验证蛋白质相互作用 | 第46-48页 |
2.4 讨论 | 第48-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双色荧光标记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构建 | 第57-7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8-67页 |
3.3 结果 | 第67-74页 |
3.3.1 λ-Red同源重组系统敲除gp64和vp39 | 第67-69页 |
3.3.2 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双色荧光病毒 | 第69-72页 |
3.3.3 双色荧光的观察 | 第72-73页 |
3.3.4 GP64与VP39在细胞中亚定位的观察 | 第73-74页 |
3.4 讨论 | 第74-7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四章 病毒主要囊膜蛋白GP64和核衣壳蛋白VP39之间互作特点分析 | 第77-98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7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77-82页 |
4.3 结果 | 第82-94页 |
4.3.1 GP64结构域分析 | 第82-85页 |
4.3.2 GP64截短后与VP39互作的酵母双杂交验证 | 第85-87页 |
4.3.3 Co-IP验证 | 第87-90页 |
4.3.4 GP64截短突变体与VP39的共定位研究 | 第90-94页 |
4.4 讨论 | 第94-9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五章 GP64与FP、PKIP和38K之间互作特点的分析 | 第98-108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98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98-100页 |
5.3 结果 | 第100-106页 |
5.3.1 GP64截短后与FP、PKIP、38K互作的酵母双杂交验证 | 第100-103页 |
5.3.2 GP64截短突变体与FP、PKIP的共定位研究 | 第103-106页 |
5.4 讨论 | 第106-10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论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3页 |
附图(实验使用的载体图谱) | 第123-127页 |
作者简历 | 第127页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7页 |
博士期间获得荣誉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