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铅酸蓄电池的简介 | 第11-15页 |
1.2.1 铅酸蓄电池的历史 | 第11-12页 |
1.2.2 铅酸蓄电池制备过程简介及反应机理 | 第12-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 | 第18-31页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第18-19页 |
2.2 工艺流程及失重测试方法 | 第19-23页 |
2.2.1 极板固化、干燥工艺 | 第19-20页 |
2.2.2 6-DZM-12 电池组装 | 第20页 |
2.2.3 加酸、浸酸过程 | 第20-21页 |
2.2.4 6-DZM-12 电池内化成工艺 | 第21页 |
2.2.5 失重测试 | 第21-22页 |
2.2.6 析气测试 | 第22-23页 |
2.3 材料处理和表征方法 | 第23-27页 |
2.3.1 正极板处理 | 第23-24页 |
2.3.2 孔隙率测试 | 第24页 |
2.3.3 正极板PbO2含量测试 | 第24-25页 |
2.3.4 化成后正极板栅处理 | 第25页 |
2.3.5 X射线衍射(XRD) | 第25-26页 |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6页 |
2.3.7 极板腐蚀层表征 | 第26页 |
2.3.8 化成过程极板电极电位测量 | 第26-27页 |
2.4 电极制备方法及其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27-29页 |
2.4.1 小电极制备 | 第27-28页 |
2.4.2 小电极化成 | 第28页 |
2.4.3 交流阻抗测试(EIS) | 第28-29页 |
2.4.4 电位阶跃法测试(Potential step) | 第29页 |
2.4.5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29页 |
2.5 电池性能测试 | 第29-31页 |
2.5.1 初期容量检测 | 第29-30页 |
2.5.2 大电流放电性能测试 | 第30页 |
2.5.3 充电接受能力检测 | 第30页 |
2.5.4 低温放电性能检测 | 第30-31页 |
第3章 铅酸蓄电池正极板的相关研究 | 第31-41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新旧电池分析 | 第31-38页 |
3.2.1 极板与板栅形貌 | 第31-32页 |
3.2.2 活性物质PbO2含量测试 | 第32-34页 |
3.2.3 极板活性物质晶型分析 | 第34-36页 |
3.2.4 活性物质SEM分析 | 第36-37页 |
3.2.5 腐蚀层表征 | 第37-38页 |
3.3 化成不同阶段分析 | 第38-40页 |
3.3.1 极板形貌 | 第38-39页 |
3.3.2 化成过程不同阶段活性物质分析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铅酸蓄电池失重测试及其相关研究 | 第41-59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失重测试 | 第41-44页 |
4.3 硫酸浓度理论计算 | 第44-48页 |
4.4 充电不同时间电池极板分析 | 第48-54页 |
4.4.1 化成过程电极电位的测量 | 第48-49页 |
4.4.2 极板活物质成分分析 | 第49-52页 |
4.4.3 极板孔隙率测试 | 第52-53页 |
4.4.4 活物质SEM表征 | 第53-54页 |
4.5 析气测试 | 第54-55页 |
4.6 电池性能测试 | 第55-58页 |
4.6.1 初期容量检测 | 第55-56页 |
4.6.2 大电流放电性能测试 | 第56页 |
4.6.3 充电接受能力检测 | 第56-57页 |
4.6.4 低温放电性能检测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铅酸蓄电池正极板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59-64页 |
5.1 引言 | 第59页 |
5.2 阻抗测试 | 第59-61页 |
5.3 真实表面积测试 | 第61-62页 |
5.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